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雷雨>中的命运观一直是学术界观注的焦点问题,但关注往往停留在价值评判层面,很少有人对其学理内涵进行剖析.<雷雨>中的神秘主义思想观念很多,构成其思想本体功能的除命运现以外,还有天意思想和上帝观念.相比较曹禺所稔熟的<圣经>文本中的"上帝"形象可以包含"命运"、"天意"以及与"上帝"相类似的"宇宙主宰"、"第九个角色"等观念的特点,成为真正的<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悲剧艺术的审美功能方面,从作者的创作初衷看与学术界习惯上所说的现实主义并没有多少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1942年4月2日延安文艺界问题被正式提上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4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同意毛泽东提议,决定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在4月2日到4月10日的决策过程中,萧军、艾青、李又然等人都程度不等地或直接或间接为毛泽东提供过思路,而周扬则有可能为毛泽东决定以召开座谈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最后作出结论的方式提供过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学术界公认为发表于1942年5月,其实1942年5月发表的是“口头讲话”,真正以完整的文本形式公开发表则在近一年半之后的1943年10月19日。这种现象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著作出版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其实是一个历史之谜,60多年来包括经手整理和编辑过《讲话》文稿的当事人胡乔木、黎辛等人在内都未能彻底解开这一谜底。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考证和对当事人的采访,详细梳理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口头演讲到文本出版的全过程,并揭开了其所以推迟发表的谜底。  相似文献   
4.
曹禺与巴赫--关于《雷雨》中的宗教音乐提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与巴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曹禺自幼神迷巴赫的宗教音乐,在<雷雨>创作中,通过借鉴巴赫的<B小调大弥撒曲>,渗透进了自己对宗教和人生的理解,并暗示出人们应将自己的身心交给上帝,信仰上帝的心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