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男孟母教合三迁》因别出心裁、真实反映社会风气而颇受市民大众欢迎,时至今日仍然影响深远、历久弥新。中国台湾创作社主创人员周慧玲根据《男孟母教合三迁》改编出现代舞台剧《少年金钗男孟母》,亦备受大众青睐。该剧在继承李渔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现代改写,既有对原作的延续,又有对主题的革新、对情欲分立理念的变更、对当下社会文化和生存环境的观照;与此同时,将兼具客观理性和主观细腻的编剧理念渗入创作,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性别意识和家庭观念。探索改编剧作与原作的互文,对其进行的演绎、解构与重构,思考潜藏在改编作品背后的现代台湾社会性别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3.
1866年由高第丕夫人撰写的《造洋饭书》,是饮食史上首部以中文写成的外国食谱。高第丕夫人的著书动机,乃是教导不懂英文的佣人为其烹调食物,不料此书出版后,当时不谙英语却又希望一窥外国饮食文化的中国民众,意外成为其主要读者群,令作者始料不及。此书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大部分研究高第丕夫人和饮食文化的学者尚未注意其价值;即使偶有学术著作提及《造洋饭书》,亦大多缺乏深度,导致《造洋饭书》文化意涵长期受到忽略。本文研究动机在于补益前贤研究,并从比较文化视野重新审视《造洋饭书》内容,其目的有二:一是加深学术界对高第丕夫人的认识,通过研究高第丕夫人摘录的食谱,结合时代背景及当时食谱著作特点以及英国、美国及其阿拉巴马州饮食习惯,探讨饮食与文化身份的关系,并说明食谱可视为文化延续;其二是从社会历史角度进一步探讨饮食文化意义,说明如何将食谱解读为不同文化对话和身份建构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存在多种意象,它们作为情感、剧情的承载物被使用,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含义,也赋予了剧本一种永不消失的美感和力量。在种种意象中,水意象在莎剧中曾直接或间接多次出现,如《李尔王》中著名的暴风雨场景、哈姆雷特曾在海上航行、奥菲莉娅溺水而亡等。因此,笔者拟从水意象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解读莎翁戏剧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孙郁:莫言与鲁迅,一个很有意味的研究课题 "从鲁迅到莫言"这个话题是很有意思的.2006年我还在鲁迅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莫言学术研讨会,当时我提交的论文就是《莫言:与鲁迅相逢的歌者》.莫言的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他说他自己的写作受到了鲁迅的很大影响,他在北师大读书的时候,提交了一篇作业,就是关于《故事新编》这个小说的读解.他的这个读解很有意思,对鲁迅文本的内在性的认识很独特,当时学界专门研究鲁迅的人都没有这样讲,他从审美上对鲁迅有一些内在的感受,尤其是对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对审美复杂性的理解.莫言自己也讲他是把好人当成罪人来写,把坏人当成好人来写.而且他在小说里面把非常龌龊和非常美好的东西写在一起.想当初《丰乳肥臀》面世的时候很多人批判他,这就说明他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方式跟流行色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我认为他可能是厌恶了当时流行了几十年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方式.他从鲁迅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也从俄国、欧美和日本作家那里受到了很大启发,所以他自己小说的复杂性糅合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相似文献   
6.
7.
康熙初年,李渔受邀入秦,在陕甘等地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游历.秦游途中,李渔不仅与当地人士频繁交往,而且接受馈赠,逐渐形成以乔姬、王姬为主力的家班女乐.由于晋姊和兰姊出身于秦地,又受教于旧肃王府金阊老优,她们对传统戏曲"依字行腔"的演唱习惯以及对当地受众的迎合,兼善秦昆的李渔家班在秦地搬演实践中呈现出撷采英华、优游花雅的艺术特质.而李渔东归江南之时,正值秦腔与襄阳、武汉等地腔种融合演变形成西皮之际;李渔家班在与秦腔东传相近的路径上开展的舞台实践,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李渔的戏曲理论,而且在时间和地域上呼应了秦腔东传、与地方腔种融合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此意义上说,李渔秦地行对后来"花雅之争"中花部乱弹占据主流及其后以西皮、二黄为基本腔调的京剧之形成亦有助推之功.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