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论学为主体     
1985年5月27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明确的要求。我们有什么教育思想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呢?这牵涉到我们的认识问题。在教学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这双边活动中,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而且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还应发展学生的智力。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按照他的意见,根据教学与儿童心理一般发展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他们心理的发展,即注意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他认为,教学不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发展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的双重任务,即教学的一个任务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另一个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他们这些在教学中必须发展学生智力的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必须承认,传统的教学,特别是我国过去学校中的教学是比较忽视发展学生智力这一任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我国两千多年来历史文化上所产生的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孔子的一生,做官的时间很短,而从事教育工作达五十年左右,他好学深思,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我国教育史上起着极其深刻而巨大的作用。我国教育史上一些大教育家,如孟轲、荀况、韩愈、朱熹、王守仁等,在从事教育工作中莫不奉孔子为圭臬,对他的教育思想加以祖述和发挥。现将他的学养和教育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以供我们借签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象陶先生这样既有正确的理论又终生参加到教育实践中去的教育家是不多见的。陶先生从美国留学回国,倡导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振兴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献身于人民。陶先生的模范言行,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迪。一、陶先生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楷模1917年陶先生从美国哥仑比亚大学毕业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教授、教务长,南京  相似文献   
5.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我国教育事业一大顽症,人人都加反对,而又认为无法加以根治。有些人把追求升学率与片面追求升学率混为一谈,认为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与一般缓解追求升学率是一回事,因而产生种种误解。追求升学率是一种竞争的表现,凡是上级采取筛选办法选择人才,下面就有竞争,就有追求,这是不可避免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概莫能外。《儒林外史》范进中举那一回,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人们对于追求举人进士是多么积极,多么紧张;现时欧洲一些国家学生在考试中因不能通过而采取一些过激的措施。美国高中毕业生只有一半能升上高等学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世界上千百万人民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全世界无产者在马克思的学说指引下,进行着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斗争。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不再是十九世纪一位天才的社会主义者的著  相似文献   
7.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为了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使他们得到即时信息,从事独立活动,把课外活动加以扩大化,正规化,称作第二课堂(或称第二渠道),而将原来的课堂教学称作第一课堂(又称第一渠道)。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大家还在进行讨论。有人认为,提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容易产生概念上的混淆。其实不会。第一课堂是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活动,两者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采用第二课堂活动来代替课外活动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发现法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倡发现法,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教师把所要解决的课题提出来,不告诉学生答案,甚至不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各自的答案。但发现法在教育史上却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