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译界对叛逆的研究多集中于创造性叛逆,即"显性叛逆",而忽略了另一较为隐蔽的"隐性叛逆"。林纾和鲁迅则是两种叛逆手法的代表人物。正因叛逆手法差距过于明显,二人之间的对比研究较少引起应有的关注,更无需谈及他们的相同之处了。本文通过比较林、鲁二人二者在文学翻译中截然不同的叛逆手法,试图阐明二人不同的叛逆并非背道而驰,而是殊途同归,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和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同的叛逆手法,本质上都是成就特定历史文化使命的社会手段。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翻译人才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依赖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来培养翻译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各种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此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应该加强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探讨和摸索合理有效的翻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模式,建立基于工作坊的互补反思性学习合作模式,开拓第二课堂,尽可能地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翻译向来被视为“死译”、“硬译”。事实上,作为译者的鲁迅,在翻译活动中,总是认真地考虑读者对象、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等诸因素,从忠实原文文本出发来确立其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科学的、辩证的翻译策略。更可贵的是他自觉地根据文化任务来选择翻译方法。因而客观地评价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十分重要。在文化日益趋向大融合的今天,鲁迅的翻译策略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