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一书融合了女性主义的视角、后殖民文化研究的立场和解构的、叙事学的方法,将文学解读之中向来被遮蔽住的"性别意识"揭示了出来,细致地梳理出一条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生成史与变迁史,同时也细致分析了文学创作之中有意无意的性别意识在文学形象塑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一、终结冷战思维的台湾文学研究陈美霞:黎老师,您好!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在现有的学科体制里相对边缘,但是您对这个学科很有热忱。有人说您是"把台湾文学当作事业来经营",除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外,您还很重视学科建设与年轻人的培养,近年您更是发起了多场高品质的研讨会来推动两岸三地学术交流,您对这一学科的热情源自哪里?黎湘萍:这真的是说来话长,要从我们为什么会去研究台湾文学说起。1985年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专业不是台湾文学,而是文学理论。为什么学文学理论?1985年被叫做"方法年",是改革开放后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文学只是我们当时思考问题的介入点,凡是20世纪80年代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在这样氛围下,我们的反省是:西方之外,我们的周边状况是怎么样?特别是1949年后的台湾,它的理论状况是怎样?台湾那边的理论界是不是走一条与我们不  相似文献   
3.
由“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1构成的“文化联邦”或“文化的大同世界”,它的基础是华人所共同继承的中华文明。那么 ,中华文明究竟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不妨用生于马来亚槟榔屿的辜鸿铭的论述来说明 2 0世纪初的“归国华侨”关于中华文明的理解 ,他认为 ,要估价一个文明 ,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 ,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广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制造了和能够制造出漂亮舒适的家具 ,精制适用的工具器具和仪器 ,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 ,”而在于它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人 ,男人和女人…  相似文献   
4.
一说“跨世纪”,而且还涉及“文化研究”,便觉得这大题目应该由思想家、理论家以及文化战略研究家们去做。像我这类搞“文学”,而且还是“搞小说”这类世俗文类的人,谈不得这样的“大说”,因为一谈,便容易走调,最令人担心的是摸不着头脑,譬如,1999年2000年之间的人类世界,是否真的存在着很大的分别,当然,人们按照基督教纪年法设定的“世纪”概念,来想象“未来”会有一种“新”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种“新文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者“新”的社会体制等等──这种求变求新的“文化进化”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若从东…  相似文献   
5.
<正> 积淀说“积淀”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八十年代提出的重要概念,它进一步完善了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是用以解释人的本质、美的本质以及二者关系的重要范畴。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可以简化为这么一个逻辑过程:人类实践活动(人化自然)积淀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学如何被知识化、经典化和制度化,并由此构建起新的精英秩序,形成新的文学传统,使之成为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从现代文学知识的制度化过程,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制度”的“非本质主义”的特征,它恰揭示了新文学经典和精英秩序的历史性与建构性。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的角度,梳理19世纪末以来新文学知识的经典化、制度化和现代精英秩序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从而尝试把“现代性”问题置于“制度”层面进行批判性的反省。  相似文献   
7.
“语言革命”成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突破口。“语言革命”总是与本土的“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性是理解“现实”的过程。白话文是走向“现代”的“启蒙”工具。主张废除汉字和拼音化,是当时全盘西化论的组成部分,最后却不了了之,可以看作中国接受“西化”的一种限度。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叙述"?不是本文追问的问题,却是本文观察台湾日据时代、香港和澳门地区文学"殖民经验"的一种方法。叙述本身既是一个时间的过程(自我的时间),也是对过去时间(历史,或他者的时间)的呈现和意识。每一种叙述,都是不同时间的重迭,当叙述开始时,这两者的时间(自我的时间与他者的时间)即处于相互交集的状态。台、港、澳这三个空间的相似处,是它们都曾从原来的"时间"脉络中被切割出去,进入"他者"的"时间"之中,并从此在"他者"的"时间"中展开另外一条叙述与构建"自我"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他者"融入了"自我","自我"包含着"他者"。新质的东西混杂着旧的因素,不可变的东西蕴藏在可变的东西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殖民经验"。它被充分地表现于这些地区的文学之中,构成了"海洋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人面向海洋、对外交流的先锋。这些文学作品,记载着"海洋中国"在"时间"转换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政治与文化冲突或融合的记忆和梦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