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和阶级斗争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编辑部于十一月下旬召开了有成都、重庆、南充部分理论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专题讨论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对一些流行的观点的重新评价,有助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推动历史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认真重视,深入探讨。会上,同志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产力动力说;(二)阶级斗争动力说;(三)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动力说;(四)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五)“合力”动力说;(六)生产力内部矛盾动力说。讨论中,同志们勇于探索,发表了一些有独到之处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能就此终结,还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才是发展的内因。还有的同志提础,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不全部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某个社会形态中,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是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因阶段性不同而有所变异。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既存在着阶级斗争,又有“阶级协调”。有的同志则提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中实际发挥着影响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在“合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有的同志提出,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既互相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缺一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一个杜会经济形态的上升时期,主要是前者发挥作用;在没落时期,主要是后者发挥作用。现将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或摘要)刊载如后: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社会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地主经济高度发展,作为它组成部分的自耕农、佃农经济,当时的发展情况及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为何?学术界存在着不同意见,今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一、明、清初期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明清两朝,是在大的农民起义后建立的新王朝,都经历了一个经济恢复的阶段,其结果是自耕农经济得到发展,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成为历史上两个强大的朝代.先以明初为例.  相似文献   
3.
明玉珍,湖北随县玉沙村人,元末南方红军驻守四川的农民军大将.1360年,南方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杀死,明玉珍宣布不再接受陈友谅的管辖,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年号天统,前后立国共十年,后为朱元璋所灭,现对大夏政权的性质及明玉珍的评价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他们中的英雄人物,有高尚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为了正确地继承历史遗产,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对这些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民族、民族英雄、民族气节 什么叫民族?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一九五四年范老提出,秦汉时期汉族“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②。从此学术界对民族的形成展开了热烈的争…  相似文献   
5.
明玉珍,湖北随州随县梅丘人。元末红巾军领袖之一。曾称帝于重庆,建立大夏政权。由于他的事迹流传较少,对他的评价,学术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最近在重庆江北区上横街发现了他的墓葬及随葬品,特别是《玄宫之碑》的发现,对我们研究元末明初四川的历史及对明玉珍的评价,都提供了新的线索,今从以下诸问题进行探讨。一、明玉珍的出身出身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思想、行动不是决定因素,但多少有一些影响,何况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弄清明玉珍的出身是有必要的。目前对他的出身有两种不同意见:一为出  相似文献   
6.
一、南宋末年蒙宋形势对比南宋末年政治紊乱,民生凋敝。权臣贾似道“专恣日甚”,“威福肆行”。大搞党同伐异。正直的官吏受到排挤,贪官污吏、奸(亻妾)小人得到重用。以致官场中“货赂公行,熏染成风,恬不为怪”。南宋的军队素质很差,士兵多“老弱溷(肴殳),校阅弛废”。将官不能带兵,只会“剥下媚上,背公首私”。致使“士有离心而无斗志”,土兵中流传着“战不  相似文献   
7.
明初"三途并用"选官制度述评黎邦正何谓"三途并用"?是指明初选择官吏的三种途径。对"三途''的内容有种种不同说法,但其产生与变化,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对明代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极大,是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对其介绍与评估,总结出明代用人制度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战争史,历来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过去受封建文人及资产阶级历史学者的歪曲与篡改,使有关资料混沌不清.尤其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成了“禁区”.今天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我们应当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努力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农民战争史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皇权主义”问题关于农民战争中的“皇权主义”问题,史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如对1.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中皇权主义思想是否普遍存在?2.中国农民战争中有没有“皇权主义”?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各种矛盾汇集,封建经济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面临这“天崩地裂”的变革时期,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各种思想,风起云涌,千姿百态,好似百花园内放出一朵朵奇葩.他们是通过批判、继承和总结前人的进步思想而加以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进步思想潮流;他们都是站在时代思潮前面的杰出人物,代表着各个学派的主要思想.现将这股进步思潮的形成及成就进行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浅谈张献忠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领袖.封建文人与资产阶级学者,将他描绘为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嗜杀成性的神经病狂.解放后史学界发掘了很多为张献忠辨诬的材料,但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了陷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张献忠在谷城的伪降,别有用心地说成是变节行为.扣上“投降派”的帽子.对张献忠的评价又陷入混乱.“四人帮”倒台后,这些问题得到一些澄清,但对张献忠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的作用仍估计不足.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张献忠在农民战争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