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8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学史的产生与20世纪30年代总结新文学成绩有关,是“书写现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写作主体的文化差异,文学史呈现出不同取向.对照两部沉寂的新诗史可以发现,如果让新文学史料重新开口说话,一个充满差异、具有活力的文学史图谱将充分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女性诗歌从概念到书写出现能指与所指的偏移,是历史语境变迁的结果.从社会学性别分类的角度对“女性诗歌”进行知识考察,是重新确立女性诗歌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主义”的提炼必须警惕本质主义式的先入为主,并且充分考虑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差异.否则,迁就主义、以诗为证的做法,将使女性诗歌写作及其研究陷入形式主义圈套.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先后经历欧化和西化的修正,由工业、经济渗透到文化和文学领域,承载了中国文艺复兴的想象.新诗现代化属于理想主义范畴的现代性话语,与民族国家的现代进程与文化身份建构密切相关,当它启蒙具体化为复杂形式的创造与接受,现代化诗学也就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合法性基础.新诗通过解构音韵、格律、抒情等规范突破传统诗歌知识谱系,但在学习西方技巧与经验时面临文化本位迷失困境时,传统资源又经常被当成补救的武器而启用,这一点构成了"现代化诗学"的边界与限度.  相似文献   
4.
正海外华文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视野,虽然理论向度与生存主体同当代文学具有根本区别,由于它分享了中国文学的意义向度和阐释方式,早期相关文学批评亦通常被当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分支看待。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已经延续三十多年,与相对成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海外华文文学面临的若干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白红雪作为一个主要以语言来实现自身意义的诗歌写作者,其诗歌与形而下的世界和常见的现实题材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具像的生活往后退,借用诗性的外衣建立一个 观察社会的镜像,并通过个人的、私密的感触接通普遍的、公共的体验,采用独特个性的语言,从而造就古雅而富于张力的风格,既使读者心灵更柔软、明亮,也把诗歌艺术的密 度大大提高。基于此,白红雪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标榜自我存在的姿态,在自我的世界里思考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内心私语的方式走在时代的前面,让语言与思想的岩浆持续 喷涌,让诗歌永远在语言之外澎湃。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台湾作为马华文学研究的三个重要学术场域,由于立足点不同,造成区隔鲜明又相互冲突的话语体系.以文学研究和文学史书写为主要诉求的知识谱系塑造,反映出马华文学在多元政治与文化环境中的复杂性.解决文学史与观念史的偏离,有必要在“去种族”和“去冷战”前提下形成视域融合,建构一种基于文学现实的文学史叙述,从而使跨界研究获得学理对话与同情理解之可能.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的发生学基础不同,文化背景、表述策略、史料系谱等诸多方面决定相关研究必须体现出契合自身特征的学术话语和规范。提升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品质问题近年来颇受学界关注,由于研究对象存在世界性与跨越性的交织,决定了研究视野应当保持开阔和开放。海外华文文学既是"语种的华文文学",也是"文化的华文文学",有着和而不同、自足自立的内在意义与特质。恰当的切入点就是指向问题的关键所在,自觉融会新知既是对人类已有学术成果的尊重和借鉴,也是推动研究本身走向新境界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8.
“澳门文学”概念及其内涵的讨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澳门文学形象的重要议题.在日常使用中,“澳门文学”特指在“五四”新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澳门华文新文学.视野不同,概念划分的边界与依据也不相同,对于“澳门文学”概念及其内涵的历史表述,具有韦伯所说的观念作为时代组成成分所具有的文化标识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具有划时代标志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定位中经历了从重要到弱化的演变,这可以视为文学标准不断省悟的一个过程.随着地下诗歌的不断发掘,天安门诗歌在艺术和价值上的被消解已成为必然,这种趋势在个人化的学术著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变化表明,当代文学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话语体系,它面临着持续的调整与修订.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白话诗是文字与文体革新的载体。通过“非古”与“旧诗”成功“断裂”,白话诗彻底开辟了新文学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白话诗面临“断裂”之后艺术经验的贫乏。从整个新诗发展历史来看,新诗不断表现出对“旧诗”艺术经验的回望和吸纳,说明传统诗歌经验在不同阶段会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新诗现代化进程,因此“非古”只是新诗诞生初期也即“白话诗”时期的一种思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