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振奋狗精神     
庄子养了两只狗,其中一只公的,特别喜欢追车。每次出去散步时,只要有漂亮的新车子经过,它就会一马当先地冲出去,拉都拉不住。它被车子撞过一次,谁知道等好了之后依然追车如故。有一次它居然跑去追崭新的警车,差点没保住狗执照。庄子爱狗,胜于爱自己,就连他的公狗都子孙成群了,可他自己还是单身一人。邻居王二小的老婆看不过去,就告诉庄子的妈,追女人是要向外人学习的,俺家小二的本事可大了。你看他都有50岁了,还整天没大没小,喜欢跟在漂亮女人后面,眼睛都不会眨的。庄子妈一听这话就明白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王老先生不就是51岁嘛,老男…  相似文献   
2.
昝爱宗 《21世纪》2001,(8):40-41
在美国,记者被称为出类拔萃之辈。即使是在白宫,似乎无处不见记者伸出的长长的触角。曾任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的戴维·哈尔伯斯坦说过,如果个性是权力的实质,那么权力在当代美国所起的作用无疑是最生 动、最直接的。 而掌握着这些 “个性权力”的人莫过于采访白宫的记者了。 在美国,有人称记者为“无冕之王”,其实这是一个过时的说法。现如 今,记者们并不愿有什么出名的 机会,更不需要有什么高尚的荣 誉,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采访 新闻、探听消息、毫不留情地传播 丑闻的权力。1979年,美国作家、 《纽约时报》记者的戴维·哈…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多情往往表现在历史人物的得意和失意上,那些驻足在历史舞台上的显赫人物,多半是多情总被无情恼,不是落个一世英名,便是得个一世骂名,像袁世凯,从"非袁不可"到"非去袁不可",玩弄权术把自己玩到遗臭万年的地步,就不能不称之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了.  相似文献   
4.
坐了10年冷板凳,余华终于迎来了双喜临门的这一天:第一部长篇小说《兄弟》出版;正式落户杭州市文联——招安了。随后,余华在当代中国成为作家的标志性招牌也亮了出来——他一直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本来,余华靠着10年前的三部力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已经奠定了自己成为中国著名作家的江湖地位,所谓浙江作家的美誉也就可有可无了。不过历史真相总要说清楚的,当初吸收他为会员的是浙江省作家协会,而不是巴金领导下的中国作家协会。在处处都需要官方半官方性质单位资格认定的现实条件下,余华的中国作家身份还没有…  相似文献   
5.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看,历史这小姑娘,要么是花枝招展的,要么是衣衫褴褛的。比如在西方一些记录者眼里,他们可以进入“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号称是“被我们忽略的真实故事”;而在东方,中国人则是琢磨“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可以与正史相媲美的是研究“我们历史的有另一张面孔”,看着好玩,还可以让阅读者找到快感。所谓“秘密档案”,不过另类的另一种方式,比如作者李阳泉在新书《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我们历史的另一张面孔》中写道:古代打屁股是最常见不过的刑罚了,然而,打完之后为了填充屁股上的血流如注的洞,居然用羊后…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法律既大而全,又兼顾小而细,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其中有不少条文,我们看起来似乎很荒诞,而他们却见怪不怪。而且觉得很有道理。比如在科罗拉多州的印地安人居住地种植蒲公英是违法的。具体法律条文上没说明这到底为什么,但作为法律,立法者、法官们却毫不犹豫地要求州公民必须执行,  相似文献   
7.
昝爱宗 《市民》2006,(6):7-7
《市民》2006年4月刊中,针对泰国首相他信辞职事件,庄礼伟评述道:“他信终于放弃了实施强人政治的冲动,做出实质性妥协,使街头政治回复为议会政治”。  相似文献   
8.
误读鲁迅     
在能够对中国保持清醒认识、对民族精神深刻怀疑的历史人物中,我敢说鲁迅先生对当代思考中国问题的思想者影响甚大。先生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呐喊·自序》) 鲁迅先生的这一段话,时常被香港人士、立法会议员司徒华先生引用。司徒先生在其个人网页最显著的位置上亲自手书那段话,并写上自己的留言:“朋友们,请不要让我感到寂寞。”  相似文献   
9.
黑暗中光明最宝贵,群丑中"真美"最宝贵.无奈,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伪丑、假丑、真丑泛滥的流行文化肆虐真美空间时,最可怜的是那些创造美的人,发现美的人,他们已经不再审美了,而是在"审丑",而且审也审不过来:这个世界怎么变丑了呢?人怎么可以如此任意糟蹋美呢?  相似文献   
10.
“审丑”与“泛丑”的呼应,恰恰在揭示我们眼下这个时代,极其缺乏反省之心,更缺乏对美的纠正、创造与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