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李文晋  曾钊 《现代妇女》2014,(7):196-196
考试作弊是各高校突出而且又难根治的顽疾。近年来,考试作弊现象日益突出,各高校的管理力度也越来越大。除了加强日常诚信教育、严格风外,处分也越来越严厉,少数院校甚至不惜让当事者“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一旦被抓,就会被勒令退学,有的学校一次性就开除了十多人。  相似文献   
2.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种豪言壮语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地反映了大义凛然的人义无反顾的品格,是一切有作为的人去作为的格言。“牺牲”、“壮志”、“新天”,三者连在一起,画展似的构绘出了人类气吞山河的史诗。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推理     
论道德推理匡促联,曾钊新(中南工业大学)道德推理是个体以已有道德知识为前提,通过逻辑构筑而求解出未知应然判断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既是个体在推理规律制约下对利益关系不明的道德现有的举善思考,也是其道德信念的原则内容在思维中的具体演绎。研究道德推理,防止各...  相似文献   
4.
论自制力     
讨论自制力在能动性中的意义、它的心理机制、以及在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是本文设置的任务和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知觉     
道德知觉是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印象和留影。它虽然是交往双方各自对对方的初步成像,但良好的道德印象为交往疏通渠道,增殖交往价值,留下思念和回忆,产生人际关系的亲和力,从而提高交往频率,成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成分。因此自觉整饰自身的道德面目,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必不可少又极有意义的“修身”课题。道德知觉概念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由于受交往情境影响而产生的关于对方的道德印象,就是道德知觉。人在交往中总会对他人产生某种印象。关于高矮、胖瘦、面孔等可以产生自然特征方面的印象,关于言语、动作等可以产生行为特征方面的印象。道德知觉关注的是他人行为的道德意义方面。行为状况只有在能说明其人的道德属性时,才成为道德知觉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一定社会的道德范例是该社会提供的社会道德水平的实际尺度,正确地运用道德范例是道德教育中的特有艺术,本文试对此问题略作探讨。了解范例的道德特征道德范例,是道德实践中产生的、具有肯定意义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崇高形象,是內在的善品和外在的善行的统一,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正面人物的风范。  相似文献   
7.
论老年道德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并顺利进行退休期的角色转换是老年道德社会化的前提,以生养心是老年道德社会化的我向内场,养老、爱老、敬老的家风与国风是老年道德社会化的辐射外场.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马克思创立了实践决定论的人性论。在此以前,思想史上曾经有过“以天言性”的先验决定论的人性论,“以生言性”的生理决定论的人性论和“以习言性”的环境决定论的人性论等不同形态。生活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了“夫性者生理也”的命题,是我国思想史上生理决定论的人性论的集大成者,开古代理论之新风。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自在的植物之性、动物之性而言,人类之性是自为的性。人类之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人类之性的自然方面隶属于社会方面,并且为社会方面所规定、影响和制约。经济关系对人类两性结合方式的制约,典型地表现出人类之性的社会特质。人类性活动不只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它还反过来给予社会以深刻影响。为了减少或消除性活动对于社会的有害影响,就必须有一把用以衡量性活动正确与否的尺子。这样,就产生了对于性道德的客观需要。性道德的设定和实施需以人的心理条件、主观能力为基础。理性、意志、情感是使性道德在主观上成为可能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道德推理是一般推理在道德领域中的延伸和拓展,是比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推理更高级、更深层次的、具有价值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道德认识高级阶段的高级形式,是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直接跨越的桥梁。它不仅要人知道“会如何”,而且还要使人知道“该什么”。因此,它是人摆脱道德冲突获得道德自由的标志,是道德进步的杠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