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3篇
社会学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说曹操,曹操到。2010年元旦前夕,新闻报道了曹操陵墓的考古情况。这一报道所引发民众关注的热切程度,似乎超过了以往历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并且产生了曹操墓真伪问题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楚国诸敖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左传》、《史记》等典籍中记载了有关楚文化的专有名称若敖、莫敖、?敖、霄敖、堵敖、郏敖、訾敖、共敖等诸敖,除霄敖、共敖外,均见于《左传》.这些"敖"作何解释?历来学者对它们的注释处于比较零乱的状况.先以杜预《左传集解》为例.  相似文献   
3.
荆楚国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荆、楚两字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名号,在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有时单称荆,有时单称楚,有时荆楚联用,有时荆、楚互用,不管怎样,两字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是可以肯定的。它们究竟是什么?古今学者曾作过不少探索。《吕氏春秋·有始览》说:“南方为荆州,楚也。”《诗·商颂·殷武》毛传:“荆楚,荆州之楚国也。”《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云:“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公羊传》和《礼记》郑玄笺都有类似的说法。这些似乎告诉我们,因为楚国位于荆州,故荆、楚同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记载归纳为“荆州楚国说”。杜预于《春秋·庄公十年》解曰:“荆,楚本号,后改为楚”,于僖公元年曰:“荆始改号曰楚”。此为  相似文献   
4.
简牍帛书与文献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起简牍、帛书的重大考古发现 ,足以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修正过去人们对古文献传播方式的观点。《周易》、《诗经》、《孙武兵法》等典籍的出土 ,结合某种文本自身存在的内证 ,以及其他文献的记载 ,我们可以认识到古文献流传的两种根本方式 :一是静态的 ,被埋入地下的文献出土了 ;二是动态的 ,在人间流传的文献 ,后来出现了差异。现在是建立科学文献学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海外文物追讨何其难——由鼠兔首拍卖引发的后续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中国流失文物铜质鼠首兔首一事引发了国人的热切关注,事件一波三折,目前的动态是福建厦门的蔡铭超先生采用拍定而不付款的方法使此次拍卖流标,但鼠首兔首的最终命运仍然悬而未决。人们也因此会问:国际社会究竟有没有可以凭借的法律条文以追回流失海外的文物?  相似文献   
6.
论楚国形成过程中的转化契机王廷洽三、从“土不过同”到有地千里恩格斯说:“国家和旧的民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⑤2楚人血缘关系为地缘关系所替代,不仅体现在都鄙的分野和乡遂制度上,而且也体现在对其他方国的伐灭和征服,国...  相似文献   
7.
<正> 国家的起源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长期探讨的问题。不同的学派会提出不同的国家定义;各个国家又具有各自产生、发展的历史和特点,要想确立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分界的统一标志是难以做到的。恩格斯《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一文,对民族关系的解体、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经济思想既不同于孔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即认为治理国家不在于富裕或贫穷,而在于是否公平、是否安定;也不像法家那样“重农抑末”.而主张“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富为人间正道;各行各业都应该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此四个方面构成了荀子经济思想的特点.尤其是他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光辉思想,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现在把它敷衍成文,将有利于我们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楚民族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楚文化研究中民族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概念和正确的理论,对楚民族族源、演进阶段的划分,民族结构的层次分析,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 在楚民族研究中,对族源问题的探讨已经做了不少工作。目前有华夏说、东夷说、土著说、西来说等说法。各种不同的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证据。而楚人自己供认为高阳氏之苗裔,又常自称为蛮夷,看来华夏族和土著居民都是楚民族的族源,而真正的楚民族应该是华夏族的一支与土著融合的结果。我们不妨对“祝融八姓”和“陆终六子”重新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