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文鹏 《职业时空》2008,4(10):44-4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极富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作为核心价值体系,自然也具有许多功能,比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等,这是学者们很早就关注了的,也可以说体系内有多少因素,核心价值体系就有多少功能。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从个人、社会以及自然的相互关系的视角把这些功能进行归类,分为社会性功能、生态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则可归属于社会性功能,有关社会性功能和生态性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学者的成果已异彩纷呈,唯有个体性功能人们关注甚少,本文藉此提出核心价值体系的个体享用性功能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3.
品牌属于经济学领域的概念,而长度、厚度和重量则属于数学范畴.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术性组织,而品牌是大学的“名气”.在时间延伸的长河中,品牌表征大学的信息.从时间维度来说,品牌具有长度,这是它时间维度上的延伸;具有厚度,是其自身内涵积淀的程度;具有重量,是其自身形成的影响力.长度为大学品牌的厚度概念提供源头性的诠释;厚度本身又赋予大学品牌重量以厚重的历史感;而重量自身又为大学品牌长度彰显学术尊严.厚度与重量在大学时空绵延的长河中彼此融合,内隐于大学品牌,犹如基因一样自然产生一种嬗递力量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中的德育理论建设,是促使和谐社会实现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谐德育的建构是当代高校德育发展的价值新取向.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由时时和谐德育、人人和谐德育、处处和谐德育组成的高校全面和谐德育模式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引入、情境的创设往往是一堂课的开篇,数学问题设计得是否恰当,情境创设得合理与否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探索发现的方向性和时效性。通过对多年来对数学系师范生微格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情况的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设计数学问题中往往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而忽视了创设它的教学功能。课堂上,学生们对创设的数学问题兴趣盎然,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数学问题情境背后的东西的探索发现及数学思维的进展情况却不尽理想。为此,笔者对师范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的常见误区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措施,旨在促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从心理学视角对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鹏 《兰州学刊》2008,(9):201-202,72
实效是衡量德育好坏的重要尺度,关于实效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遗憾的是,大都没有自觉地透过自身来洞察德育对象的德性心理与行为,寻找心理结构下的德育心理机制,因而造成了德育实践中心理学依据的缺失,并带来一系列的操作性难题,影响了德育实践的效果。鉴于此,文章从心理学视角对德育实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提高德育实效的心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7.
现代德育在传统思维定势下,放逐了自身原初的德性追求,进而陷入种种窘境之中.在社会发展到信息化的今天,剖析德育出现的问题,勾画德育变革的新思路,希冀行用新方法,焕发德育德性活力.  相似文献   
8.
"和"的伦理意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向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亦是人类把握自身和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精神追求方式.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和"的理念进行审视与梳理,挖掘其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伦理学角度看, "和"是一种道德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方法. "和"既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相承接,又融入时代精神的共生共赢、兼容并蓄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9.
晏几道一生心血性情,都表现在诗词创作中。小山词接受南唐白描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蹑步温(庭筠)、韦(庄),具有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是小令当行。由于他平生遭遇变放,作品中常常流露出颓丧没落的感喟。下面就他的词《思远人》作点浅析。词云:  相似文献   
10.
自我革命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政治品格,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强大支撑和重要手段,是党始终保持“四个自我”的内在能力指向。自我革命重在解决刀刃向内、“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问题。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体制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四大”支撑要素,旨在解决执政“为了谁”“依靠谁”“怎样执政”以及“怎样长期执好政”等重大问题。就其内生关系而言,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创新党的执政理念是实现长期执政的灵魂导向,推进自我革命持续厚植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推进自我革命与变革党的执政方式是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载体,推进自我革命坚持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是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