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煤矿巷道中存在许多斜巷,如何确保斜巷提升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介绍斜巷中应用较广的柔性挡车栏,针对斜巷跑车情况,利用跑车动力学原理对斜巷中挡车栏的强度进行了分析,提高了挡车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现已成为中国政府和包括北京在内的地方政府制定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入世以来,跨国公司在首都经济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北京与世界跨国公司具有合作的基础和需要,长期合作的关键在于跨国公司的本地化。北京应积极推动跨国公司的北京化,最终实现北京的真正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穆木天“纯粹诗歌”的诗学主张,以“先验世界”为其哲学背景,开启了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理论先河。然而,受文化前在视野及特定历史情境等因素的制约影响,“纯诗”理论隐匿了不少非纯因子,并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被激活、放大、扩散,最终促成了“纯诗”向革命诗歌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中、美自白诗派以独特的"自白"言说,在私密空间内对个体生命展开深入探询。但因文化场域、时代语境等因素的差别,二者的私密话语形态又存有部分差异。不过对于"自白"所呈现的自闭褊狭一面,中、美自白诗派在后期都予以了纠偏,有效推进了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会,在强化个体生命经验的同时,又密切了不同个体及群体间的对话关系,在个人性与公共性的相互校验中丰富了诗歌的思想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末北岛移居国外后,其诗歌的创作风格和情感主题发生了巨大变化,曾被其极力批判的"故乡"成为他唯一的精神避难所。但是,他的"归乡"之梦在直面历史现实之时却深陷"迷途"困境。欲归而不能所引发的焦虑和困窘不仅构成诗人精神世界的主要矛盾,而且幻化成为诗歌创作的情感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原罪”意识是深藏“五四”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恶性基因。上世纪初期,“原罪”之端倪已在“人力车夫”文学中得到具象显现。它与劳工神圣观念紧密结合,吞噬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独立人格、精英立场,最终促成了“文革”中知识分子的集体缺席。  相似文献   
7.
作为战国策派主将陈铨的代表剧作,《野玫瑰》在抗战文学中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但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它却一度被左翼人士指责为为国民党反动派效劳的法西斯主义文学。本属文艺范畴内的学术争鸣由此上升为以政党政治为背景的话语论争,突出体现了国共两党在文艺领域内对话语权力的激烈争夺,对其后文艺思潮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媒介在特定地域条件下的区别性,采用传播学的视角解读埃及和两河流域这两大古典文明的特性,以求解析文明的走向和发展过程。分析了时间和空间是任何一种媒介都具备的属性,而两者在媒介中的地位并不平衡,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空间时间之间的比重,而不同的比重所在正是媒介特性所系,最终表明:具有这样或那样特性的媒介作为可能的因素之一决定文明。  相似文献   
9.
文学话语的增殖与误读:对"民族文学运动"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杰 《学术探索》2007,(5):138-141
"民族文学运动"是中国民族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世纪40年代初由陈铨发起。陈铨以民族意识的培养为目标,对传统末世文学、五四个人文学及普罗革命文学进行了尖锐批评,极力倡导盛世文学。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民族文学运动"曾受到左翼革命话语的种种质疑和误读,甚至被扣上法西斯文艺的帽子。学术范畴内的文学批评由此被错误升级为意识形态批判,而文学话语的增殖效应也在这场文艺论争中得到深入体现。  相似文献   
10.
思想启蒙下的诗体演进:重审“诗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杰  向天渊 《兰州学刊》2005,(5):278-279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此背景下由维新派领导发起的"诗界革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思想启蒙"与"诗体革新"的双重任务.诗体建设一方面要承载文化政治精英的维新思想,另一方面又要迎合下层民众的文学审美传统.然则语言革命的滞后最后阻碍了诗体重建与启蒙的深入.思想启蒙、语言革命、诗体革新这一本属三位一体的社会文化运动必须整体推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