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3篇
统计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计事业的脊梁 《中国统计》曾于1989年第4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子规啼血》的文章,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文章记述的是河南省扶沟科学仪器厂综合统计员郭国清如实上报统计数字,不屈强权,坚决抵制厂领导弄虚作假的感人事迹。那是在1982年,《统计法》尚未颁布,郭国清还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他是凭着一个统计员的责任心,一个共和国公民的良知,维护了自已所热爱的统计事业的纯洁。然而,厂领导却做出决定,命其下车间劳动,停发了他的工资、奖金,取消了他的福利待遇。这一切,仅仅就是因为郭国清没有盲目地按照厂领导的意图行事而坚持如实、准确地上报统计数字!  相似文献   
2.
3.
虚无主义本质上源于欧洲文化的内在危机,即形而上学的超感性世界坍塌这样一个思想事件。晚期海德格尔在对这一事件的沉思中判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这个判定源于两个错误的前提: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二是认为马克思理解的人是生产—消费的人。这两个判定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根本误解。实际上,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不仅克服了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而且还包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巨大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韩非思想和道家哲学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集中体现在韩非之"理"对老子之"道"的改造和发挥上。韩非"以理释道"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它们构成了韩非政治哲学的理论来源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都立足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它首先把人们对虚无主义的流俗之见排除在外。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结果如何?作者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国内研究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及其探索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对象性活动"是《手稿》中马克思表达自己哲学创造的真正起点,它是"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该文以《手稿》文本及其要解决的问题为依据和线索,清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探索历程,进而得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是"对象性活动"这一结论,从而为马克思独特的哲学创造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理"是先秦"百家争鸣"时围绕"天人关系"产生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在先秦时就成为诸子学说使用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梳理"理"含义在儒道法各家学说中的演变过程,从逻辑上论证了"理"成为"天人关系"中介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理"是先秦现实社会如何治理的理论根据这一结论.说明从"理"的演变完全可以看到儒道法各家在建立一个怎样的"世道"上彼此是如何融合和贯通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当前大学德育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在注重知识训练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中"转识成智"思想对大学德育的重要性和启发性。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着德育工作实现"转识成智"可资借鉴的深厚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人作为向死而在的存在物,其有限性始终呼唤着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对终极关怀的探求过程也就是人类意识达于精神自觉的文明创造过程。黑格尔把这一过程区分为艺术、宗教、哲学三个领域,并毫不怀疑地把人的终极关怀赋予哲学的"理性之光"。但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过程本身走着一条自我否定的道路,理性之光在力图把终极关怀完全纳入自身怀抱的同时却表明它本身就是和虚无相伴而生的过程。尼采用"上帝死了"最先宣布了欧洲虚无主义的来临,然而无论是尼采的宣告还是海德格尔的后续解读都不是要给人类指出一条最终克服虚无主义的道路,而只是表明有限存在的人在面临决断时的勇气。这表明的正是人作为向死而在的存在者和他的终极关怀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0年全国统计工作要点》关于建立健全统计法规检查机构,充实人员,加强培训,提高统计执法队伍的素质,加强统计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的要求,我们从本期起开辟“统计法规检查基本知识讲座”,较系统地讲解进行统计法规检查时必须具备的有关知识,以便广大统计人员和统计检查人员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统计法规检查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