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篇
统计学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儒学为人类提出了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模型。基督教作为深植于西方民间的一种信仰,它在弥补法律的缺陷、完善道德的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精髓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和思想资源,挖掘这座人文宝藏,可以窥见多元民族文化的堂奥,并追寻当今世界根源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和教学过程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教育方式应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体实践为重点,以信息交流为手段,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面对这些新理念,研究如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所构筑的平台,融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于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是目前教育领域中的新课题,也为我们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改革立起了支点.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是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信息,在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中找到恰当的印证,并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和艺术再创造的手法,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这种再创作要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诠释了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尺度把握问题,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或英文写作。  相似文献   
4.
关于培养跨世纪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思考杨育华(宁夏社会科学院科研处档案馆员,宁夏银川,750021)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决定我国下个世纪的国民经济及科技文化事业是否能够进入世界前列的根本因素之一。其中,社会科学同样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这一...  相似文献   
5.
文学呈现于世界的最早形式,无疑是诗歌。中西方古典叙事诗是在各自独立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两大审美文化系统,它们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社会功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中国古典叙事诗强调的是"抒情"和"言志";西方主要讲"模仿"和"认知"。这种不同恰恰说明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化,透过这种不同的文学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不同民族在特定时期的形象化历史。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表象,不同的语言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字衍生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是思想、感受和行为的特定方式,它的传播与保存取决于该文化的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异质文化必然要发生碰撞。从浅层次上看,各种文化在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当涉及人本身、人本性等深层面时,则是相通的。从诞生于不同土壤的各色文化内涵中找到共通性,需要有效地解决语言翻译中易出现的误读问题。  相似文献   
7.
恩德观在中西方民族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儒学倡导的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观念就蕴涵了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基督教所说的恩德,即上帝泽被苍生的恩爱之情,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的拯救和仁慈。从实质上讲,中西方恩德观强调的是施恩者与受恩者之间的伦理、宗教关系。就此而言,虽然儒学基督教两者承载的文化蕴意大相径庭,但却分享着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母题及思想前件。正是基于文化间相向而行的不同路径,才使得儒基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区分与碰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试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社会科学成果及其常用的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一定要统筹考虑 ,防止顾此失彼 ,才能获得公正合理的、具有价值的社会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几个新问题杨育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事业得到了新的推动和发展,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理论体系、应用成果和综合服务项目。在步入“九五”时期和既将迈入新世纪的关键阶段,党和国家及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不同文明及文化间对话和交流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因此,我们用超越民族-国家层次的视野,寻找人类真善美的滥觞,把握世界精神的脉动,其实就是在做推动世界和平的工作。不仅如此,正是在挖掘这些思想资源中,我们发现了西方社会所彰显的核心文化元素——人权、自由、民主、法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的齐鲁文化,在其思想资源中同样能找到它们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