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晚年依仿晁补之重编了《楚辞》系列,展现了朱熹意欲重现屈《骚》经典的辞赋学价值取向,以及通过更新赋篇选录与道学相关论述来体现经史观照取向。《楚辞后语》中朱熹沿袭晁氏收录《变离骚》的形式,选录了李白骚体辞赋《鸣皋歌》,然而朱熹重新以贬黜眼光将《变离骚》安置于《楚辞后语》中,以审视扬雄此赋对于屈《骚》经典及其君国纲纪违忤及亵渎,并涉及扬雄由汉投效王莽新朝的评价;在朱熹的经史观照下,李白《鸣皋歌》有继踵屈《骚》忠君爱国,却被谗见放的比兴情志,虽然李白曾入幕永王璘,朱熹目为文人报国情深。赋中寓托了李白"忠君爱国"之旨谛,从而为向以傲岸不羁的诗仙平生形象、重新赋予兼济君国的士臣情志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论唐代山东地区的新罗侨民村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尚胜 《东岳论丛》2001,22(6):103-107
学术界一直将唐朝登州、莱州、密州 (现在皆属山东省 )等沿海地区的新罗侨民村落和“新罗院”、“新罗馆”以及高句丽人、百济人等都纳入到新罗侨民的范围来考察 ,这一观点很值得商榷。从现有资料看 ,唐代山东沿海地区的新罗侨民村落形成于九世纪初 ,其一在于李正己祖孙三代在承袭淄青镇节度使之时大肆掠卖新罗人口到唐朝为奴婢 ,使很多新罗人得以进入中国 ;其二由于唐朝在平定淄青镇李氏割据势力后对新罗奴婢所采取的解放政策 ,使很多新罗人在放良后聚居于山东沿海地区 ;其三因为新罗人张保皋在东亚海域的活动 ,加强了唐代新罗人的凝聚力并促进了新罗侨民社区的形成。不过 ,唐代山东地区的新罗侨民村落并不存在治外法权。而从淄青镇割据势力李氏家族的高句丽人背景观察 ,说明朝鲜半岛在三国统一后的一个多世纪里 ,高句丽人和新罗人还没有完全消除他们之间的固有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3.
《皋陶治狱图》是一幅出土于江苏打鼓墩樊氏墓的画像石作品,也是一幅精美的历史故事画。它运用流畅绵劲的线条,生动刻画皋陶、獬豸等人物和动物的形体、动作、姿态与眼神,形神兼备。其构图饱满、均衡,讲究对比与对称,成功处理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的关系。《皋陶治狱图》表现了魏晋时期重“气韵“的新的艺术风尚。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杨悦春等人利用宗教进行反清活动,在热河东部平、建、朝、赤一带发动和领导广大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大起义。提出“断清祚于斯时,拯黎庶于水火”、“扫胡灭洋”等革命口号,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把当年长江流域的反洋教斗争在辽西地区推向高潮。当然,杨悦春也象历代的农民领袖一样,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起义中在斗争策略和处理蒙汉民族关系等方面出现失误,最后在直隶和奉天清军的夹击下,被扼杀在血泊中。  相似文献   
5.
李氏探源     
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的基础上,探讨了李氏的渊源及其相关问题。作者认为:李氏即古代的理氏,理氏改称李氏的原因系音同字通;李氏并非上古之姓,而是后起之氏,与古代的刑狱之官有密切的关系,属于“以官为氏”,后称氏为姓,其形成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李氏渊源于古代东夷族的皋陶部族,系皋陶的后裔。  相似文献   
6.
古意静中寻     
青绿山水于工笔中自成一格,观其妙者,应既展工笔整饬,复得江山悠旷,此犹艺道两端,不可偏废。制线造境,非技法谙娴者不能擅场,而巧似衍度极易流于妍好,俚气顿滋,故惟有艺巧而格高者堪称佳构。艺巧毋庸多论,格高尚待诠解。以鄙管见,青绿品格之高下全赖醇雅古意之有无。  相似文献   
7.
"朝贡体系"论是当今海外学术界诠释古代中国对于东亚贸易体系所起关键作用的一种理论。东亚贸易体系最初形成,滥觞于安史之乱后淄青镇节度使的经济利益驱动,由于他握有唐朝对新罗和渤海国交往的涉外权利,以登州港为中心,地跨唐朝与新罗、渤海两国间的走私贸易开始出现;在淄青镇李氏割据势力被平定后,张保皋所主导的登州与新罗、日本间的海运贸易也渐成规模;五代十国以及宋元以后,随着以市舶司制度为核心的"互市体制"的确立,东亚海运贸易网络也不断发展。从历史的长时段观察,"朝贡体系"论既不能作为东亚贸易体系之表征,也不能说明前近代东亚贸易体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拜根兴 《唐都学刊》2008,24(3):67-72
活动于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罗人张保皋,是东亚世界颇具影响的历史人物.关于张保皋的海洋活动,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韩、日学界就掀起了研究热潮.本文即在此前研究基础上,对当时中、韩、日航路的开辟及其频繁利用,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对海洋潮汐认识的提高及掌握程度的加深,唐中后期缘边地方政府对边疆事务的权力和态度,张保皋海洋活动的原发力来自何方等问题试作探讨,力图从不同的侧面对张保皋海洋活动提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尚书·皋陶谟>是一篇记言体政论散文,是舜帝时期的一次议政会议记录,主要是主管刑罚的大臣皋陶的发言记录.在皋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较早出现的民本思想的雏形.在皋陶的发言中,不仅对君王提出了"九德"的标准,而且还提出了治国的根本在于"知人、安民".纵观我国历史文化,民本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夏炎 《社会科学战线》2023,(12):88-96+282
白居易皋亭庙祈雨的个案,揭示以信仰为媒介,江南地方家族、地方官府与区域社会之间互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展现出一幅生动的中古时代江南区域社会史图景。陈氏家族是自东晋以来,钱塘、盐官、海盐诸县的富庶家族,支配着上塘河、临平湖的水利资源,他们通过建立皋亭神祠,利用佛教与祠神双重信仰,提升与巩固家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增强家族凝聚力,并保障家族的经济利益。白居易到任杭州后,基于当地区域治理需求,通过在皋亭庙实施祈雨仪式,搭建地方官府与地方家族之间利益关系的桥梁,从而顺利实现利用上塘河水灌溉两岸田地,以及在上塘河水位不足的情况下,决临平湖以灌注官河的区域治理设想。在以信仰为纽带的区域社会中,地方长官为的是实现短期治理目标,地方家族则希望获得长期经济利益,正是在官民两种愿望共同驱动下,不仅使双方的合作成为可能,而且不断推进区域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