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39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71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顺应20世纪40年代对美学合学科规律性与 合革命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性需要,蔡仪美学观 表现出“学科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它坚持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和理论原则, 纵贯从文艺本质到文艺典型再到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整个体系,表现出合规律性的美学建构意 识;而另一方面则以合革命目的性为指归,因强调唯物主义──现实主义的绝对正确性而陷 入了机械唯物论的窠臼,使“真理”接近了“谬误”。  相似文献   
3.
论技术异化的二重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满足人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手段和方法,属生产力范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本身成为控制社会和人类的一种异己力量,这种现象叫技术异化.技术异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表现方式,本文从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探讨技术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5.
程志华  王耕 《河北学刊》2014,(3):171-174
"治身"与"治世"是先秦儒家道德理论所包含的两个指向,分别针对的是"对己"和"对国"。先秦儒家主张以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伦理观念来约束个人行为,由每个人的道德提升推演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从而能够不依靠法律和暴力机构而实现社会大同。这种理论的初衷是好的,但其中所隐含的容易被他人利用的因子,最终导致了其道德理论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人类最早开始的有计划、有组织从事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农业需要与大自然打交道,农业生产是在自然场所中显示和展开,自然亲自参与了农业生产的始终。另一方面,从对人类发展的推动来看,农业是人们最早为着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既然农业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存在,它必然体现了人的各方面社会特征和价值。与人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涉及伦理一样,农业不但具有一般伦理的特性,而且因为它同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决定了其伦理关注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不只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更主要的是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农业关注的对象不是人,乃是有生命特性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或者动物具备生命的类特征,而且这些生命特征出于自然,具有自然属性,这一点也决定了人在生产农作物的时候需要遵循自然的规范原则,由此亦决定了农业伦理需要在规范伦理学的框架中加以考察和认知。同时,农业是为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对农业的判断又显示出功利性,使农业呈现功利性伦理的特征。因而,农业伦理具备了伦理学理论的各个层面,甚至将一些看似矛盾的伦理学理论恰如其分地整合在一起。农业伦理不只是单方面属于哪一个伦理理论,而是融合了伦理学中典型的两个流派即功利主义和义务论。在这种融合中,农业显明出一方面以支撑人的生存为目的,另一方面需要适应自然的客观性特征,于是农业伦理也随之在这两个层面反映出其独具特色的差异性。农业伦理的二重性不只是学理上的一种考量和认定,而且是具体地显明在农业实践之中,农业耕作中的"时"观念就是农业二重特性的实践显现,使农业伦理成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马克思的观点,从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经典论述出发,结合对哲学史上相关论点的梳理,将教育也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知识与美的统一体,教育具有二重性,其具体表现是技艺教育和创新教育。教育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劳动,是人的劳动实践把自身的哲学意义赋予于教育,我们切不可颠倒其中的因果联系,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而要避免这危险,就要把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贯彻到底,一分为二地看待教育,认清其二重性。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社会价值具有二重性表现。从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三个维度阐述了知识社会价值的三个正面性表现,同时从人体自身认识、人类生物性功能、人类文化、人类存在方式与安全性等方面对知识社会价值的负面性表现作了探索,认为,在知识发展过程中,知识社会价值的正面性和负面性在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中构成一个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把民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或民族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民族认同的文化特质构成民族概念的内在规定,并呈现为民族经济生活自然差异和文化差异二重性。把握民族经济生活差异二重性是建构学科理论框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审美越是自律纯粹,人的诸机能越是能协调运转,批判哲学体系完善的效果越是明显,康德美学越是自律,其他律意味越是浓重,因此,康德美学的自律与他律水乳交融。另外,康德的美学论证采用双双对举的方式,优美之外有崇高,纯粹美之外有依存美,但其价值准针已向崇高和依存美倾斜,康德在重视自律性美学之余,还给他律性美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康德美学自律与他律兼备的二重性格,实源于康德对人坚持的两重性之独特观念,人既是感性、有限的,又是理性、无限的,人就是一种同时拥有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存在。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身体美学的叙述中,人们往往只看到康德美学的自律性格,并以自律性覆盖整个康德美学,使康德成为他律性美学的敌人,它们对康德美学过时的责难就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