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0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612篇
劳动科学   65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89篇
人口学   302篇
丛书文集   923篇
理论方法论   153篇
综合类   1853篇
社会学   99篇
统计学   40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66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52-55
对人力资本不平等程度的度量,是在对人力资本进行度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常用的指标是人力资本标准差和人力资本基尼系数。通过计算发现:我国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在不断变小,人力资本不平等的情况不断得到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甚至东亚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本不平等情况仍然严重;我国的人力资本不平等与人力资本平均值负相关;我国各省区市的人力资本不平等程度在逐步减小,但是区域间的差异并没有减少,而且区域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的人力资本不平等程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劳均GDP会提高3个百分点。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应该努力改善我国的人力资本不平等状况。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将会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借鉴国外需求和供给平衡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中国2008—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ICT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表明:ICT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固定宽带等基础设施也表现出规模经济,人力资本在ICT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因此,中国应在继续加大ICT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以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才资本作为创造性的成果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人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体现。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和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和创新依赖性逐渐增强,人才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本研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通过构建基于人才资本的河北省产出模型,计算出1996~2011年间河北省基础人力资本贡献率为11.56%,人才贡献率为11.1%。  相似文献   
5.
6.
乡镇企业成长的内生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对增长的贡献率,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课题。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产出增长中除了投入要素(资金、劳动力)增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以外,由科技进步形成产出增长的比例。准确地测定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提高企业技术进步可以起到宏观监控和导向作用,督促和引导企业建立起依靠技术进步的运行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流量余值法。流量余值法测…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通过建立教育投资模型,训练投资模型及流动投资模型,指出了正规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迁移与流动投资对人力资本收入能力的影响。经分析表明,个人的人力资本现时存量与个人的未来收入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对已有公司治理理论评述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效率的贡献两个方面,论述说明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将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主体。提出谈判控制理论,以资本剥夺程度的强弱作为衡量谈判控制力大小的依据。对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无论是谁侵蚀谁的利益都必须纳入“公司治理”范畴;应以两者是否在谈判控制的平等合约内建立作为判断是否侵权的标准;认为判断控制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专有性大小。提出分类治理的理念,得出对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