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省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四川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四川省常住人口为8041.82万人,较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减少了288万人;四川省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880万,十年间增加了26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0.95%,每10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专家称四川省作为全国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份,以上问题的出现,似乎验证了全国人口红利的衰减。  相似文献   
2.
陈茗 《人口学刊》2005,32(2):35-38
少子化、老龄化和人口减少问题将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引导人们以长期和超长期的视野来考量少子化问题,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新人口观,正是少子老龄化、人口减少时代人口学教育的责任和意义所在。而更替水平这一基本概念和人口增减机理有助于学生对人口减少等问题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3.
区域民生经济贸易体系是开拓发展的体系。区域民生经济的高水平生产方式、经济方式将成为区域民生经济国际化的可能与现实。不断完善我国区域民生经济的各类贸易体系,可以为区域民生经济的全球化找到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向前发展的新路径。文明贸易体系是创新与创造思想结合,又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体现,还需要相应的市场空间。文明贸易体系,可以让区域的人口素质提高,产生区域良性化的人口减少。人口数量更与区域的资源水平与生产水平对应,就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会产生适合区域民生经济水平提高程度的新经济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4.
数字快报     
《四川统计》2011,(7):34-35
全国:十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调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第二人口规律。手推磨的温饱型适度人口与自动磨的富裕型适度人口,在数量上具有稳定性。尽早完成由二元结构生产力向高一元结构生产力的过渡,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 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 GDP 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十五”前4年,中国每 年减少贫困人口150万人。 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 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少子化、老龄化、人口减少成为了现代世界发展的一个主要的趋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将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与少子化伴生的老龄化和人口减少以分析其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的途径。为了分类方便,使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少子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进行阐述。得出以下结论:少子化主要通过劳动供给的变动、投资的转移两个途径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贺雪峰 《决策》2014,(4):21-21
现在有一种认识,认为当前农民进城了,农村宅基地却没有退出,出现了农村人口减少和农村宅基地面积扩大的倒挂。又有人说,现在农民工进城后,出现了"两只老鼠":在城市租房住,是地下室的老鼠,而留在农村的住房又是老鼠在住。如果允许农民将农村宅基地和住房与城市住房相交易。就既可以改善农民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又退出了农村宅基地,节约了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9.
王桂新  魏星 《人口研究》2003,27(4):78-85
大都市的人口变动有自身的规律,大都市核心部--都心地区的人口变动也有其自己的特点.文章主要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都心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年龄结构变动趋势及其特征,指出人口减少和高龄化彼此影响、互动发展是大都市都心地区人口变动的重要特征;分析了出生-少子化、死亡-长寿化、迁移-郊区化三大变动对大都市都心地区人口减少和高龄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0~2010年10年间,全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初中减少了六分之一,从6.4万所减少到5.5万所。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一少"、"一多"、"一高":"一少",即农村学生数量减少,学龄人口减少。全国6~14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从2000年的2.05亿减少到2010年的1.58亿,减少了4700多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