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劳边使者过界中费》简册为依据,结合文献与其他汉简的有关记载,对王莽末年河西地区的盐价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王莽末年,河西地区的盐价以每石200钱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2.
在光明之下,天空尽情绚烂它如丝般的光泽,世界沁情挥洒它如痴如醉的关艳姿色。光明,它唤醒了沉睡的万物,照亮了黑暗的角落,击退了人们内心的惶恐。在周刚眼中,矿工这一角色承载了“采掘光明”的生命意义。他以为,这是一群在黑暗中努力开采光明的中国工人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爱唱歌的达斡尔姑娘 梦迪的家和大部分北京人家看似没太大的区别,装修大方温馨,收拾整洁利索。和别的北京家庭不同,厨房中永远飘荡着奶茶的浓香,和她婉转悠扬的歌声融合,一点点的渗透到你的心里,让人如同坐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芳草地上,看着那个灵秀的达斡尔姑娘走来。  相似文献   
4.
明代,朝鲜使臣以“观光上国”为荣,十分向往使行来京,且被皇都北京的繁荣景象以及中华文物所吸引.而到清初,持有尊王攘夷之心的朝鲜使臣对清的反感达到高潮,他们眼里北京也失去了文物之都的面貌.清朝中期,随着清朝与朝鲜关系的稳定,朝鲜使臣目睹康乾盛世以及清皇帝的中华趋向,对北京的看法再度变化.北京逐渐转变为中国世界秩序中心的皇都.不过,这时的皇都形象与明代不同,是“盛世”“中华趋向”“夷俗”并存的空间,还存在着在“小中华”意识下对中华文明的衡量之处.  相似文献   
5.
夜色阑珊,华灯初上,喧嚣的城市在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的倦怠中逐渐沉静下来。此刻,合阳街头三三两两的人们在各个广场和小区的空旷地带纷纷聚集起来,少顷,各种风格的乐曲渐次响起,或热歌劲曲,或曼妙婉约,或低沉舒缓,或激越高亢……健身舞蹈队,交谊舞蹈队,彩绸队等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将合阳的夜空扮亮,这就是重庆市  相似文献   
6.
虽然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社工队伍相比.四川社工稍显稚嫩,但是.作为灾区的本土社工,他们是灾后重建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在灾民心理干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省外社工服务队的启迪下积极探索着灾后重建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唐代为例对使者在边疆民族管理体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我们应该用“使者”而不是“聘使”来称呼这些负有特殊使命的官员;这些使者因为其使命的不同可以分为册封和册立吊祭使者,安抚、招抚和宣慰使者,宣谕使者,责让使者,朝贡使者,朝见使者,和亲使者,求请使者等诸多种类,是他们通过其活动在密切着唐王朝和边疆民族的关系;使者由于有着特殊的身份,是唐王朝边疆民族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者的研究涉及到民族关系、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但目前关于使者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许鑫 《中国民族》2007,(3):15-17
“红棉树”,又称“木棉”、“攀枝花”、“英雄树”,是一种生活在中国南方的热带植物。红棉树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艳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清人陈恭尹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相似文献   
9.
宜琳 《当代老年》2007,(12):13-14
一辆自行车让他爱上了北京的胡同 李正荣今年65岁,出生在北京东城的琉璃寺,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父亲1946年去了台湾,留下母亲、姐姐和李正荣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10.
陈洪娟 《老人天地》2008,(11):27-27
老妈60多岁了,天生一副热心肠,正义感又特强,特别爱管闲事,即使是到城里和我们小住,也还是改不了这脾气。一次和老妈一起出门,下楼时她顺手拎起邻居家门口的袋装垃圾,我说:"那不是我们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