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8篇
综合类   2篇
统计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的活力,吸引了几乎所有国际大企业。根据中国官方数据,自1978年至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80家企业在中国进行了投资。30年来,中国累计使用外资7600亿美元,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居世界第二。仅2007年中国就吸收外资835亿美元,而1978年中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不到20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2.
要闻广角     
《决策与信息》2007,(11):73-74
全国“节地运动”成效显著;国家高技术出口跻身世界前两位;农村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我国提前实现贫困人口减半;各地吸收外资呈现平稳上升;央行银监会联推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新政。  相似文献   
3.
数字     
2008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增量将超过1000亿,银行不良贷款率去年首次低于9%,去年我国GDP增长11.4%,去年我国吸收外资747亿美元外企缴纳税逾9900亿.  相似文献   
4.
《今日南国》2010,(5):46-46
(一)投资方面 1.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和市场考察,避免盲目投资。 2.充分了解越南吸收外资的法规政策和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发展现代连锁经营虽时间不长,但起点高,步伐快。“十五”时期,借鉴和吸收外资取得的成功经验,以连锁化、信息化和规模化为特征的大型综合零售超市,已逐渐成为我国零售业中规模扩张迅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经营业态。特别是超级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因其避免了买卖双方直接面对面的接触,给消费者创造了一种轻松,自由、舒适的购物环境,正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从而打破了我国传统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戴金平 《东方论坛》2006,(5):128-128
据国际金融学会的统计,中国是第一个吸引外资超过1000亿美元的发展中国家。2005年吸收的外资是整个拉美吸收外资的两倍(该年拉美共吸引外资440亿美元)。跨国公司在加速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在金融等各产业拉开了跨国并购的序幕。这一变化已成为我国政府、学术界、企业  相似文献   
7.
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抓住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努力增加出口,合理扩大进口,把扩大开放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使我省对外开放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因此,“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适应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以大开放助推我省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8.
孙韶华  张莫  胡昊 《决策探索》2014,(13):34-35
商务部6月17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吸收外资同比再现负增长,这也是我国吸收外资继今年3月之后再次出现负增长。而就在此前,央行公布的数据也显示,金融机构5月新增外汇占款较4月大幅骤降逾六成。多项数据和调查结果表明,资本流入中国的速度正在放缓,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风险有扩大可能以及人民币汇率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国际资本正在重新评估在华投资机会,也愈加谨慎与务实。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08,(35):28-29
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提高等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7871家,比上年减少8.7%,实际使用外商投资金额(不包括金融业领域)达74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连续两年刷新了历史纪录。而进入2008年以来,全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  相似文献   
10.
王涛 《经营管理者》2006,(10):8-8,10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引资速度出现了持续的下滑。商务部专家指出,引资速度下降并不能表明中国吸收外资将进入下降通道,相反,短暂下降可以看作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个理性回归。今后我国吸收外资将更加注重引资质量,对于高污染、高耗能、低利润的外资企业将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