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7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23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民族主义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少于种族和情绪的冲动,更多的是对国民性的深层思考和重新建构,通过对具有理想人格的“新民”的设计,而使中国终达至“新国”的目标,即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为最上之团体,具有优先性。“新民”与“新国”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构成他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目睹朝鲜一步一步被日本吞并的悲剧,梁启超认为,朝鲜国内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及落后的国民性是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梁启超的分析为激发当时朝鲜民众奋起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力量,也为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启蒙与救亡运动提供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提倡和加强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关于素质,著名学者张岂之将其界定为:"人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  相似文献   
4.
发表于1943年4月的短篇小说《两条鱼》是苏青于文学体例和小说题材双重探索的结果。小说有关战时都市"底层"市民生活的叙述,既演绎了苏青小说不易察觉的技巧,也折射出苏青小说的思想力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国民性和海派市民性格的反思。苏青"底层"叙事的探路,为现代女性写作如何叙述城市生活提供了两点启示:既要重视如何将有限的现实经验植入文学世界成为自身创作的"专属物",也要重视塑造富有地域色彩和人性深度的鲜活人物。  相似文献   
5.
6.
素质教育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它力图将枯燥的学习变成有趣的事情,将繁复深奥的学问变成简单易学的道理,将死记硬背的理论变成实际的技能。  相似文献   
7.
8.
《东西南北》2013,(15):20-20
现在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教育,去行政化,让教育回归教育。这是一个国家的底层设计。 我们同家历来是讲集体主义的,对待耻辱问题也是这样。比如在对日问题上,我们一方面高调地说慰安妇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慰安妇都是被歧视的,足以折射出民族耻辱和个人耻辱的关系。中闻人总是讲忠孝节义,舍身取义。对于弱者有很多的要求,当俘虏都不行。很多当年做过俘虏的志愿军回来以后,几十年都抬不起头来。按同际上通行的规则,你的抵抗失去意义的时候,只能增加生命的牺牲,这时投降不算是耻辱。而我们自己的规则是,你投降了就是叛变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相似文献   
9.
龙夫 《民族论坛》2007,(3):61-62
<正>开车的风格,最能显示人们平常鲜为人知的一面,而在欧洲,则有着形形色色有趣的“驾车国民性”。热情殷切的希腊人,很难被想象为喜欢冒险或好斗的民族,而就车祸事故的资料显示却不那么令人乐观,未能赶到目  相似文献   
10.
论严复对国民“恶根性”的批判与改造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末改造国民性思潮中 ,严复首次提出了国民“恶根性”问题 ,本文从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改造方法等方面对戊戌时期严复关于国民“恶根性”的批判与改造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 ,严复站在中西对比的高度对国民“恶根性”表现的分析只是对国人中某些阶层、群体存在的“恶根性”的批判 ,对其形成原因所作的探讨则是比较深刻的。他主张改造国民“恶根性”从改造传统教育着手的思想虽然只是站在传统经济结构、政治文化基础上的反传统 ,具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但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