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研究认为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形态的历史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发展史,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对城市形态进行相似性比较,但这种方法在逻辑上存在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其结论是值得质疑的。基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历史并不一定就是事物、事件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存在发展阶段以及变化规律可循的“发展史”,而可能只是由一些不存在密切联系,只是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的同类对象构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城市定位的本土化回归与创新:"找回失去100年的自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20世纪的100年中,中国城市的发展没有能够创造出本土化的城市形态空间和相关理论模式.即使在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仍存在着一种城市形态"本土虚无化"的倾向,城市在短视的认知中发展,在政绩的显性化中丧失传统、个性和本土化样态."中式后都市主义"即是倡导城市发展中自然属性和历史人文要素的"复兴",导引自然原生态要素"入城",建构"感恩自然文化要素",创造"田园型适度紧缩的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在物质与精神、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城市本体与自然环境、创造者(人类)与被创造者(城市)等诸多相反相成的方面相互作用、不断变化而又不断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诸多复杂的现象中,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不同城市类型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影响的,都是"联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文章力求"历史化"地对待问题,以技术与文化关系更迭的历史分期为基础,根据历史与哲学相结合的部分观点,将城市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组织发展阶段、文化组织发展阶段、技术组织发展阶段以及双向组织发展阶段,以此作为基础建构城市形态的双向组织设计的思想及维度,并为今天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大都市区正在成为各国经济生活、资本形成和国际竞争的主要空间尺度与结构,大都市区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通常是由传统城市化转入大都市区化阶段的分水岭,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阶段转变的关键时刻。轨道通勤圈是界定大都市区的重要标准,也是区别大都市区与蔓延式大城市及城市群的主要准绳,市郊通勤铁路应该得到特别重视。在大都市通勤区内以TOD模式实现居民职住平衡,改造传统大城市由于时空阻滞导致的各种城市病,提高各大都市区的社会经济活力,才能引领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与布局,并支撑相应城市群的形成。必须尽快研究我国大都市区的官方定义,填补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缺环,把各百万人口以上蔓延式的传统特大城市转型为现代大都市通勤区,并将政府的行政组织与权力结构进行相应尺度的重组,避免由于行政碎片化的延误而付出过大代价。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肌理是城市设计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城市肌理不仅可以提升空间品质,而且能够影响环境行为,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城市活力的激发。伴随着当前的全球化进程,大多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普遍面临着产业转型、空间重构、文化失魅等问题,而城市活力在其中日益成为一个重要因素。2014年第3期《城市规划学刊》刊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童明文章,探讨在城市肌理与城市活力之间的多重因素。文章认为,作为城市的一种基础性结构,除了外显的物质性  相似文献   
6.
7.
城市地区,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同时满足城市经济增长和低收入城镇居民需求的矛盾关系。这些问题也都与各种气候变化的挑战有关,特别是确保城市经济在"气候友好"的模式下增长,并保证城市地区住房和基础设施"防气候干扰"。  相似文献   
8.
2010年5月1日,经过长期认真筹备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了。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 life)"。对于当下中国的决策者和普通民众来说,这个主题来得再及时不过了。今天,无数人在困惑:当代中国的城市让中国人的生活更美好了吗?  相似文献   
9.
镇江先民自古依江而居,揖舟农耕、休养生息,日见人丁兴旺、繁荣昌盛,六朝时期即为“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之一都会”。因山为垒,缘江为境,东吴更是高筑城池,城楼巍峨、城墙坚固;城内街巷井然、城外车马大道,居民愈十万众,盛极一时。历经2000年沧桑,虽经外敌人侵、内战纷乱,亦有火灾水淹,然屡次重建又复兴,延绵至今,城域几近百平方公里,居民近三百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然是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风貌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把镇江置于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这一位置上,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看一看当下城市形象如何?又该作怎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楚国早期城市孕育了较完备的城市形态.一般考古学意义上,大多以社会物质系统的楚国城市为研究对象,而文本意义上的楚国城市具备了早期古代城市的人文形态,文化人的思想、市民一般思想及城市人文精神,更具有关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