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解释了"目录"一词的本义,并论述了<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古籍目录的典范.司马迁在目录中也贯注着感情,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文章后面论及<汉书·叙传>是仿效<太史公自序>的作品,并简要地将两者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史记·太史公自序》:“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张守节《史记正义》:“作表十,象天之刚柔十日。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刚柔十日”作何解呢?我个人初步认为,它既与十天干相联系,又不是专指十天干。它与古代神话传说、与周易学、与古代经典《礼记》等都是相联系的。十日最早见于先秦及汉初的记载,是神话传说。相传古代尧之时,十日当空,造成河水枯竭,  相似文献   
3.
《史记》作为中国古籍编撰史上继"六经"之后的里程碑作品,体现了司马迁卓越的编撰才能和匠心独运的编撰思想。《太史公自序》所集中体现的编撰思想在目的方面表现为学究天人关注人伦日用,文通古今绍续《春秋》遗风,成一家言倡导发愤著述等;体例方面主要是以人为纲,本纪、世家等五体互补;编撰方法方面是人以群分比类合传,事以类聚专题叙录,详今略古重视考证等。司马迁确立了纪传体在史书编撰史上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4.
两汉之际,序文趋于定型,较之先秦时期呈现出诸多新变,具体表现为:整理《尚书》,使我国第一部散文序文集重现于世;产生了具有全新形态的自序,其中以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为代表;序文的学术功能更加突出,学术价值日益凸显;其题写范围日趋广泛,出现了赋序、史书序、子书序、辞书序、诗序、铭文序、佛典序等,几乎涵盖了当时的所有文体,有力地推动了序文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骆玉明 《社区》2012,(17):38-38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中国古代第一份“富豪榜”。“太史公富豪榜”上最早出现的两位。是了不得的名人。一是范蠡,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灭吴之后,因为还有许多智谋未能用尽。于是乘扁舟浮游江湖,改名换姓,经商聚财,至千金辄散去,世号陶朱公。后人又编故事把大美女西施配给他做伴,那可是风流倜傥,人生到此无憾矣!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当前几部常用教材中的几个古文词句的注释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浅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7.
胡德平 《领导文萃》2014,(17):52-54
正何为人格,何为独立的人格?这是不易说清的问题。我认为,独立的人格,就是个体性强烈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但并未超出所属群体的共性。群体可能是狭獈的,也可能是广泛的,代表的群体越大、越普遍,独立人格的价值就越大、越高尚。很多时候,有独立人格的人反而被群体认为是异类,他们的命运往往和群体的命运有很大的不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的那些典型人物,大概就是这类人物。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这类人物也  相似文献   
8.
正《史记·太史公自序》"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由于《史记》的闳大规模和纪传体例的约束,司马迁把"还定三秦"的史料进行简略并分类归入不同的传、纪和表当中,这是我们重建当时部分人、地、事关系的依据(见表1)。一、周勃与眉县、褒斜道曹参、樊哙、灌婴等从陈仓突入关中,向东征战。周勃却不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攻槐里、好畤,最。北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最。北攻漆。击章平、姚卬军。西定汧。还下郿、频阳。围章邯废丘。破西丞。击盗巴军,破之。攻上邽。  相似文献   
9.
《史记·太史公自序》:“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张守节《史记正义》:“作表十,象天之刚柔十日。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刚柔十日”作何解呢?我个人初步认为,它既与十天干相联系,又不是专指十天干。它与古代神话传说、与周易学、与古代经典《礼记》等都是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本子及其在西汉藏、传情况,是该书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与<史记>文献诸多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客观地说,"藏之名山"本当为正本,实藏于国家书府太史公府;"副在京师"本当为副本,传于司马迁外孙杨恽.正、副两本皆作者生前录写,俱为百三十篇完帙,是具有同等文献价值的原始文本.<太史公书>正本密藏不宣,副本在宣帝时由杨恽宣布.西汉民间流传的<太史公书>若干篇卷,乃出自副本系纯.两汉末年世乱,京师典籍迭遭浩劫,由于<太史公书>有藏、传两种本子存行于世,该书虽有少数篇缺佚或局部文字错乱,但其文本总体上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