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10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宗教迷信话语逐渐取代古代的“正祀”、“淫祀”传统,信仰世界和社会生活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学术界多从启蒙思想来考察中国近代宗教迷信话语的形成,而对其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研究不够.本文从历史过程中分析精英思想、国家权力和民间信仰的关系,进而认识政治权力如何转化为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又重新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集中表现在2004年和2009年两次大的争论。在新世纪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的大讨论中,主要存在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反对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和改革本科毕业论文三种声音。这些争论对地方高等学校毕业论文影响深远,既有消除误解、推动改革的积极意义,也有混淆了部分师生的思想、损害地方高校乃至高等教育声誉等不良后果。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也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詹国枢和沈鹏联合提案,呼吁全国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学生。由此,一场“三好生”存废之争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4.
5.
在当今废除死刑制度已成为国际趋势,中国刑法中仍规定五十多个罪名适用死刑,死刑制度有很大的弊端,例如死刑会激发犯罪、死刑制度可能是某些冤假错案无法挽回、死刑制度过于残酷等。中国应该逐渐从事实上废除死刑,使每个中国人能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死刑的种类繁多,但从未有人怀疑过其合理性.自18世纪贝卡里亚提出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废存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死刑的合理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不难看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合理限制死刑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刊成后曾被董卓之乱及永嘉之乱战火殃及,冯熙、常伯夫任职洛州期间又将其毁弃分用,此后曾被委于榛莽;复经由洛阳迁至邺,又由邺迁回洛阳,再由洛阳移至长安三次搬动。黄初补其缺坏,北魏崔光曾修复之议,北齐时又被施列学馆,然至唐魏征收集时,石经已十不存一。唐宋时期曾有少量残石出土,民国时期数百方残石出土后散于公私之手,而建国后发掘和征集的残石近千块。  相似文献   
8.
郭玉川 《南都学坛》2005,25(3):100-102
从运动变化的观点看,死刑的价值是逐渐减小的,因此死刑最终是应该被废除的。但由于缺乏废除死刑的经济、政治基础和人道主义精神背景,我国目前还不宜废除死刑,而应严格限制其适用。  相似文献   
9.
香港将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回归中国。九七前后香港法律的如何衔接,关系到香港平稳过渡的大局。九七之后香港法律的发展,关系到香港经济发展的状况。作者尝试勾划一个理论框架,作为研究、探讨香港法制发展问题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死刑制度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刑的存废之争源于近代资产阶级人文思潮的兴起 ,至今仍绵延不绝。我国的死刑制度从无到有发展至今 ,在立法技术和刑事理念上都有明显进步 ,对死刑的条文规定和罪名界定也日臻严密 ,而严重恶性的刑事犯罪率的日益加剧仍是当今严酷的社会现实。理性地分析我国死刑制度的存废和完善问题 ,应从政策、甚至是文化传统等背景因素予以反思 ,才能做出新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