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战国客卿     
客卿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客卿的产生归根结蒂是社会需求的结果。客卿产生的途径多种多样,以应对献策为主。客卿对战国局势发生了重大影响,秦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客卿执政的历史。东方六国也常常为客卿所左右。  相似文献   
2.
秦客卿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虽无客卿之名 ,但有积极引进、大胆重用异国人才的客卿之实。战国客卿制不过是春秋时楚材晋用类人才跨国仕进之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规范化的延续和发展。秦客卿制是以言论和谋略见用的选官方式。秦以客礼待异国人才 ,不仅破格擢用 ,委国而听之不疑 ;而且注重礼数周全 ,有不求全责罚的容人度量。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发展壮大和统一帝业的完成 ,从一定意义上讲首先应归功于坚持百余年不动摇的客卿制度  相似文献   
3.
争霸称雄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西部开发极具典型意义。秦国之所以成功地开发西部,并最终统一中国,客卿制度的实施,无疑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鄙秦、仇秦的观念与东方士人入秦相映成趣。东方士人的宗国观念已极淡薄,功名富贵成为一般士人的人生最高目标。在社会价值体系转变风潮的激荡下,“仕”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士阶层本身的分化和普通士人的贫困是促使东方士人仕秦的主要原因。秦王为了加强君权,用高爵厚利招徕东方士人,成为东方士人入秦的巨大吸引力;秦国缺少严格的宗法制,客观上有利于秦国引进人才。从人才地理方面看,秦国客卿主要是韩、赵、魏三晋士人;从学派方面看,秦国客卿多为法术刑名和纵横策士。客卿成为左右秦国政治的基本力量,对秦国政治贡献巨大,客卿极力推行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理论与制度垂范中国政治两千余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公元前337年,对于张仪来说,是个充满不得志与屈辱的时光。这位战国隐世奇才、鬼谷子的高足,由于家道中落,正屈就在楚国首都郢,充当楚国令尹昭阳君门下一名下等门客。不甘于终日饱食君禄的张仪,屡屡试图献计进言,但一概如石沉大海。愤恨难名之下选择入秦后,张仪的"以连横之策破六国合纵"的外交大战略受到了秦惠文王的欣赏,遂拜张仪为客卿。  相似文献   
6.
毋康蚤死,无子嗣,《离骚》之伯庸有子嗣,则毋康与伯庸无关。"熊毋康"、"无康"当作"孟康"。句亶王与伯庸无关。句亶王的封地在"江上楚蛮之地",则句亶王的封地与屈氏无关。句亶王、鄂王、越章王中之句亶、鄂、越章非为熊渠统治区域之内之地名。所谓"客卿产生于战国而不见于春秋"之说根本不能成立。楚武王子瑕是从周受屈为客卿,瑕采食之屈地就是今山西省吉县县城正北七公里处,此为屈氏起源之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形成于政府划分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选拔官吏的途径很多 ,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时代特征。举其要者 ,有战国时代的“客卿制”、两汉的“察举”与“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客卿制”注重实践性 ,但缺乏必要的教育程序 ,具有较为原始的色彩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获得性”身份的选官制度 ,具有强烈的特殊主义与感情色彩 ,是典型的“任人唯亲” ;“科举制”作为一种“自致性”身份的选官制度 ,在贯彻公平原则上较为彻底 ,体现了择优录取、一视同仁的合理化原则 ;“察举”与“征辟”是一种“赞助性”身份的选官制度 ,介于“获得性”与“自致性”二者之间 ,过于原始、粗疏 ,容易发生不公平现象 ,缺乏合理化的有效保障。科举制不仅在于考选人才 ,对于维护中央集权 ,促使社会流动 ,有更深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政治的急剧变革,造成了“礼崩乐坏”的文化变迁。官学下移,私学兴起,大比兴贤之制成为历史遗迹,导致士人群体发生质变。首先,“士”不再是“有职之人”或“有爵之称”,而是沦为“四民”之首。他们的入仕方式由官方的挑选变为双向选择,从而游说之风大起。其次,急剧兼并造成的人才渴求状态,以及僭国大夫笼络人心形成的礼士之风,为士人的活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主、客两大因素的相互催发,时至战国,士人心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是克服厌学,埋头苦读以改变生存环境,朝为田舍郎暮为侯王相的仕途迷幻成为当时士人社会的流行风。二是傲睨人主,倡言士贵,以道自任,舍我其谁的自我意识弥漫士林。这种自我意识的高扬与自身价值的确认,正是士人文化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王玉喜 《东岳论丛》2014,(2):106-111
客卿的源头即早期客卿,它可以追溯到殷周之际。理论上,早期客卿应该是广义的客卿客卿的形成必须具备二元因素:客和官。西周早期客卿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对于姬姓贵族来说,早期客卿是异姓贵族,并且多与姬姓贵族有联姻现象。早期客卿的任用被纳入到宗法分封制中的内爵系统。在周王室,早期客卿为周天子的卿大夫;在姬姓诸侯国,早期客卿又充当了国君的公臣。周人将早期客卿的任用纳入到宗法分封制当中,不但稳定了周初社会局势,而且还创造性地改造了社会结构。早期客卿促进了周代文化的融合。在客卿演生史上,早期客卿是春秋战国客卿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秦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进而统一六国的原因,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本文试从其用人制度及用人特点上 来分析秦国逐步走向强大的原因。历史上秦国主要有两大用人制度,客卿制度和军功爵制度,这两大用人制度是切 合时宜的,符合秦国历史发展需要。而且秦国的历代君主都能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做到唯才是举,用人不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