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盛毅 《四川省情》2005,(3):18-19
四川生产力布局的现状、特征与空间格局生产力布局现状目前,四川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化工、医药、建材、能源、轻工、纺织、食品、饮料和军工等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使四川成为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全,实力最强的省份。生产力布局也呈现多样化格局,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攀西、川南资源开发为重点,成渝、宝成、成昆铁路和成渝、成绵、成乐高速公路为纽带的工业布局。根据各市州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可以将全省的生产力布局分为五大区域:一是成都平原的产业布局。成都平原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雅安等市的大部分县区和部分县区…  相似文献   
2.
监利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以工兴县”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大开放的思想,从营造招商引资环境着手,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创发展新局面的突破口来抓,取得明显成效。2001年至今,全县共引进项目355项,其中工业项目210项,实际引资6.67亿元。引资兴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大枫纸业、滨湖药业、粤昌棉纺、助力水泥、三星陶瓷、康机汽配、天和水产等已经成为全县工业的骨干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西部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即五十年代的"一五"时期和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的建设.尽管两次大规模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但国家对西部都给予了很多关注,大量投资,抽调大量人力物力到西部,使经济落后的西部较快地追赶东部,促进了西部社会的现代化.同时,这些举措对西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是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70年代,陕西工业经济形成重工业化结构。其形成原因为:苏联工业化模式在陕西的仿行;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重工业的崛起;新中国需求与陕西重工业化结构;陕西矿产资源优势与重工业布局。重工业化结构的形成、发展,对陕西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工业布局除了要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协作、劳动与技术等因素之外,自然环境因素也是考察工业布局是否合理,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石家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石家庄的地理特点,对石家庄当下的工业布局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谈“156项工程”在中国工业化初创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日梅 《理论界》2004,(1):39-39
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是“一五”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核心,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由于这“156项工程”构筑了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通过实际施工的150个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旧中国国民经济的技术面貌和部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业区域布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加强了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建设,起到了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我国原有工业布局是很不合理的。据1952年统计,沿海各省的工业产值占…  相似文献   
7.
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广受关注的问题,2008年的基尼系数达No.504,超过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而且收入差距还在持续扩大。贫富差距过大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普遍的观点认为,通过产业转移使中西部落后地区加速工业化发展是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重要途径,但笔者对此持质疑态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工业、服务业及人口逐渐向少数地区集中已成为一个显著趋势,而中国通过产业西移来缩小区域差距的模式有违经济发展规律,是否有效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8.
9.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9-16
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中的企业搬迁对加快建设速度是有效的。当时企业搬迁总体部署的特色为低投资、紧运行;建设三线与调整一线相结合;各地从实际情况部署。抚今追昔,此次企业搬迁经验教训丰富:备战背景与强大的动员能力成就了三线企业搬迁;分工管理与细节安排使搬迁得以运行;搬迁企业及其职工付出了巨大代价;能否重建协作关系与市场网络、科学规划城镇决定企业搬迁的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