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22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年画形象与艺术特色看民俗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项民俗事项 ,与民俗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年画形象与艺术特色上可看出民众生活观、心理观及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民间艺术的生态存在问题是当前我们研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回避不了的学术难题。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在进行民间文化的外部世界的简单描述或叙述,而较少关注到文化包括民间艺术的生态存在与发展等内容。由于民间艺术生态的地域性、时代性特征,它可以永恒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都能保持永恒。在历史上,民间艺术作为文化品牌被社会接受时,它其实是社会的时尚,并不是遗产,即使在今天,它被社会更广大群体接受时,同样有时尚的成分。那么,保护、抢救民间艺术,仅仅在遗产的意义上去对待其生态,我们常常会感到尴尬,即它的消失比我们所感觉和理解的要迅速,因此,记录其内容,包括对其生态的多种内容记述与必要的技术处理,就成了我们尤为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在培养文化时尚,借以传承、传播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重构中,我们所做的工作尽管是很必要、很重要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又是极其有限的。如何建构或促进民间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应该说是没有比培养文化时尚,吸引更多的人对民间艺术的关注更为便利了。这里我们主要以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个案解读展开讨论,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年画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这一曾盛极几个时代的民间艺术逐渐走向了衰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审视,年画作为一种优秀的俗文化品类很有可能在将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变化其审美形式和艺术样式,向具有传统年画装饰意义的新艺术式样蜕变,成为一种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年画艺术。  相似文献   
5.
年画是中国本土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杨柳青年画艺术审美特色强烈,文化底蕴深厚。本文分别从杨柳青年画的基本概述、年画文化象征及文化认同对其进行探究,努力发挥"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化内涵以期丰富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内涵,为杨柳青年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传统文化遗存的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重视。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原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性名片,它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练、色彩艳丽、人物形象古朴夸张,这种艺术特质给予了动画造型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动画造型折射文化品格,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立足本土,将木板年画独特的传统造型元素浸润其中,定会给动画影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表现力,成为我国动画作品走向世界的有力的双翼。  相似文献   
7.
手一直以来承载着人类永不停歇而精益求精的责任,从生活的智慧到技术的发明,我们的眼睛、大脑都依附在手上,生产工具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无论工业文明多么发达、科学革命多么进步,手指尖保留的情感和技艺,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传统手工艺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人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就梁平年画为例,将优秀的手工艺技术和手工艺文化保留至今,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都相当不容易,如何留住手艺传承技艺,成为了我们现代人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文化生活的映射,木版年画不是单纯的作为民俗艺术的存在,而是雕版技术、文化认同、造纸术等多种因素的“复合整体”,既有民俗文化自身发展的时代诉求因素,又有社会变革对意识形态推动的因素。木版年画一直到北宋中后期才开始凸起和普及并在市井阶层广为流行,这与雕版技术变革有着深刻联系。但这种技术转变的背后所折射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进和变革,而是与里坊制度的崩溃、城市文明的兴起有关,这让木版年画的受众从城市引入乡村。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载体,木版年画的兴起与变革本质上反映的是民俗艺术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技术与制度的融合,其变革背后折射着种种世变因素,是我们窥探传统文化变迁以及人与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社会图像。  相似文献   
9.
刘伟 《社会科学论坛》2009,(12):141-146
年画特征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中,相对直接的有制作工艺与工具、媒材(纸张、颜料、笔等等),还有当地的画诀理论,艺人设色的偏好等等。但种种这些又不可能与该地区的人文背景相割离.因此,追溯朱仙镇木板年画特征的形成也必须从地域、历史因素以及审美、俗信等人文因素入手,才能完整地发掘其艺术特色形成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10.
梁平木版年画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俗性公共文化,既具有文化遗产具体可视的物质属性,又包含民间信俗、制作技艺等非物质的文化属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画传统保守的生产模式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其创作生产萎缩、日渐衰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文章从活态性、地域性、系统性角度,论述了对梁平木版年画的完整性、关联性、综合性保护,以保持其公共文化遗产的本真性、独特性、可识别性,激发其创作、生产活力,增强群众参与度,体现其公共文化价值,从而实现对梁平木版年画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