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6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2篇
理论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245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爆发后 ,中共中央高层怎样处理这件大事变 ,开始意见是不一致的 ,主要是审蒋、杀蒋与争取南京正统两种意见。随着事变的发展、演进 ,中共高层意见最终趋于一致 ,大家一致主张释蒋 ,这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独立作出各项决策是及时恰当的 ,从而实现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标 ,为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打开了通道。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启动了肯定性行动计划,在就业、教育等领域对少数民族、妇女等社会不利群体给予某些优待和照顾,有力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和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但30多年来,关于肯定性行动计划存在和实施必要性的争论从未间断过。特别是近年来,关于肯定性行动计划的争论趋于激化,一些州正在修改甚至取消肯定性行动计划,现有的以种族和性别为基础的肯定性行动计划很可能为以个人需要为基础的肯定性行动计划所代替。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的改造以及遭遇现代主义的攻击 ,后现代主义分化为极端否定性与建设性两种向度。二者的差异表现在 :面对现代性的极端否定与否定中的包容 ;哲学观念上的彻底决裂与中断中的连续 ;面对后现代的悲观与乐观取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日益凸显警示价值 ,并将在 2 1世纪拓展出其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李方祥 《中华魂》2008,(6):38-43
《炎黄春秋》杂志2008年第1期发表了《胡适与陈独秀关于帝国主义的争论》(以下简称《争论》)一文,该文美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丑化社会主义的苏联,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光辉历史。特别是在何为帝国主义的问题上,该文颠倒黑白,令人  相似文献   
5.
《〈黑格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批判性具有双重向度——革命性和建设性。马克思以宗教批判为切入点,层层递进,批判的矛头依次指向德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德国的国家哲学——黑格尔学说,这体现了批判的革命性。在革命性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阐述解放全人类的"心脏"和"头脑"是无产阶级及其哲学,这体现了批判的建设性。导言的双重批判精神给予当代中国如下启示:消灭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当代中国的的国家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自由教育模式的解构与现代专业教育模式的盛行有其合理因由,但中国大学专业教育模式在其发展历程中,弊端也日益暴露。学术界在此领域研究成果丰富而深刻,本文主要围绕专业教育的弊端研究展开。  相似文献   
7.
《决策》2009,(4):4-4
2007年7月,珠海率先开展12年义务教育试点;两年之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推出“普十三”改革,33个县区市同步试点。 在珠海、云南先行先试之际,中国是否要延长九年义务教育的争论不绝于耳,这种争论在今年全国“两会”之后又一次掀起热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对传统西方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理性形而上学观念进行了解构,并从现实的维度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揭发和批判,这种实践批判不仅包含变革性、否定性的向度,而且内含着肯定性和建设性的向度,其价值旨归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我国贯彻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被普遍接纳的发展模式,但在具体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人们对于如何调整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如何权衡不同目标的看法却强烈地受到认知框架和价值立场的影响,进而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背后尖锐对立的政策争论。近年来引发社会热议的耕地红线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政策话语的视角,对耕地红线“存”“废”两派的观点进行分析,讨论了政策争论背后关于证据、故事诠释和认知图景上的分歧,进而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背后,政策制定者面临着来自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及人类认知复杂性的挑战,而打破话语霸权、促进不同话语之间平等、理性的审议协商是弥合分歧、构建共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提要]对于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的媒介议题,我国主流报纸整体上采用了建设性的叙事框架,但样本媒体间的建设性情况却有所差异,在对策性叙事框架方面偏向有效方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样本媒体的建设性叙事框架有助于民众的积极心理建设,但在新闻实践中,建设性报道以传统的“自上而下”叙事为主,对个体关注较少,未能有效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建设性新闻并非只能谈“建设”而不能谈“灾难”,在气候变化报道中适当引入灾难性的叙事话语将有益于提升公众对议题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