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封建地主阶级史家的笔下,张献忠大概是被歪曲得最为厉害的一位历史人物。他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千方百计给这位杰出的农民军事领袖抹黑,言其是一日不流血盈前,即悒悒不乐的杀人魔王。张献忠究竟何功何过?本文仅就其三次入川的概况及大西政权建立和失败的原因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情》2014,(5):43-44
湖广填四川及其相关研究,现存至少四个重大悬疑或争议:其一,湖广填四川是清代的移民填川运动,还是自元代以来所有以四川为迁入地的移民行为总和;其二,张献忠是否屠蜀及其对四川历史的影响;其三,“麻城孝感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四,湖广填四川后四川的人口构成和文化形态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3.
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满洲人步步为营,逼近山海关;张献忠占据四川,大肆屠杀士绅百姓。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史书习惯称之为甲申之变,在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中,这样描述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  相似文献   
4.
正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后还让人寒心。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  相似文献   
5.
部分的真实     
题记: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从没说过谎,这无疑是一个最大的谎言;同理,我们可以得出,也没有哪个人没听过别人说谎。谎言有两种描述方式:1.谎言。2.部分真实。前者就好比你喝了二斤老白干,却非说自己没喝酒;后者就好比你喝了二斤老白干,却说自己喝的是水。之所以叫部分真实,就是因为酒里有水的成分。说这么多没用的,一是这所谓的部分真实和我下面谈的话题有关,二是我也让自己消消气。  相似文献   
6.
7.
一1644年6月21日,四川重庆城通远门,3.7万名明军聚集。他们被编成百十个长队,鱼贯前进,到队伍前的木案处,伸出右手,放在案上。站在木案前的士兵手起刀落,那只手应声而断,留在案上,手指还在抖动。血如喷泉一样从断臂上喷出。执刀士兵一脚踢开被剁手的俘虏,喊到:“下一个,快点!”这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在处理被俘明军的情景。6月20日,张献忠攻破重庆城。这是他入川之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全军上下,兴高采烈。张献忠特别下令:虽然被俘明军曾经顽抗,但八大王此次宽大为怀,一个不杀,仅剁手为戒。剁手是张献忠部惯行之事。《张献忠陷庐州纪》…  相似文献   
8.
大明王朝覆灭的那个时期,也如任一改朝换代之际,杀戮是极平常的风景。见诸记述,“贼”(特指李自成、张献忠军)、“虏”(专指清军)杀明的官、官军,官军则于杀“贼”、“虏”外,还不免要杀民(“良民”)。民与平日里被讥为“白面书生”的士也参与了杀戮,所杀的可能是“贼”、“虏”,也可能是积了公愤的酷吏以及有着私怨的仇家,甚至是某个被认为“可恶”之人。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至于降贼降虏者,自然是人人得而诛之。  相似文献   
9.
罗曲  方尧尧 《领导科学》2012,(21):50-51
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明崇祯十年任兵部尚书。他在明末为大明王朝的军事问题鞠躬尽瘁,但仍免不了饮恨殉职的结局。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人缺乏大格局,杨嗣昌的悲剧应当为今天的领导者所鉴戒。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陕西澄城农民抗交地租,杀掉地方官,揭竿而起,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崇祯十年(1637)三月,杨嗣昌抵京,崇祯皇帝立即召见。杨嗣昌提出"安内方可攘外"的策略,认为农民起义是心腹之患,而关外的清军只是肩臂之疾,因此主张军事重点应放在镇压内乱上。为了达到  相似文献   
10.
杨志 《领导文萃》2012,(24):123-125
明代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农军哪来的?来自陕北延安。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为何陕北闹饥荒?因为地主兼并土地,民不聊生?不对。陕北土地贫瘠,以小农为主,地主不多。他们没比普通农民多几亩地,要是闹旱灾,他们也一样束手无策。其实,饥荒的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难以负荷,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与此同时,西北(特别是陕北)的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很多,是明军的兵库。全世界,军人都是必须安抚的,就是现在美国,招公务员也优先照顾退伍军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