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清华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方案陆续出台,一些高校将陆续突破教育部规定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得超过5%”,适当扩大自主选拔录取人数。  相似文献   
2.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09年开设东莞首个社工专业之后,首届40多名学生超过三成是“官二代”,之后报考人数一路飙升,今年该专业录取人数110多人,是前两年的总和,而三成“官二代”这个比例却依然坚挺。  相似文献   
3.
2008年,全上海有1380名农民工同住子女幸运地成为中职校学生,200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2735名,录取率是报名人数的91%,录取人数比去年翻了一倍。今年9月开学,全市中职校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校生达到了4100入。农民工同住子女的“读书难”问题又有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历朝历代的公务员,数宋代生活最幸福。 宋朝公务员的门槛不算高。每次科举的录取人数,从宋初的几十人到宋太宗时的200多人。到宋末,一次录取进士就达六七百人。进士及第就授予官职。宋开宝二年还规定,凡举人参加过15场科举考试而未及第者,一律特赐“本科出身”。真宗时,又把标准降低了,应试5场而未及第者即可获得这样的称号。所以,只要你身体好,有耐心,都可成为公务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成为最火爆、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从中央机关到各地方机关招考公务员,都出现了报考人数数倍、几十倍甚至百倍于录取人数的报考热。在当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公务员考试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自从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这项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使公正性得到了有力的制度保证。但是,在公务员考试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往往使一些具有实际水平和实际能力或很有潜质的对象与公务员招录失之交臂。为此,要十分注重制度创新,克服制度缺陷,将一些已经形成的并且比较成熟的制度应用于公务员招录过程中,着力增强考试程序的科学性,以实现择优选人的根本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相似文献   
6.
《成才与就业》2009,(20):26-27
至今年九月,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校生突破4000人,共有45所中职校147个专业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2735人,录取率为报名人数的91%,录取人数比去年的1380人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7.
雍成瀚 《领导文萃》2008,(21):82-86
2007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同前两年一样,火爆异常,有的职位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竟然高到3000:1,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众说纷纭。不过,在现阶段的中国,除了在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之外,为官还是大多数有志青年的追求。面对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没有必要去过多的妄加评论。如果撇开政治、道德层面的解剖,为官的游戏规则同样精彩纷呈。当你仔细品味时,就会发现这些官场的游戏规则本身。极好地说明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所谓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相似文献   
8.
MBA教育面临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华 《经理人》2006,(10):37-40
MBA教育自1991年试办以来,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招生学校从当初的9所,扩大到了2006年的96所。在招生学校持续增加,录取规模持续扩大、不少学校MBA办学质量逐渐上升的时候,申请读MBA的人数却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的大幅下降。虽然2005年和2006年申请攻读MBA的人数略微上升,但各个学校,包括不少名校MBA项目的报考人数却也在下降或停滞不前。2006年有19所MBA报名人数不足,少于录取人数,最终需要从其他学校中调剂生源,比2005年的16所增加了3所。在M B A市场看起来不再受公众盲目热捧的背后,M B A教育真正的难题与挑战,到底是来自报…  相似文献   
9.
正"校长实名推荐"的风波已经过去,回过头来考量一下这些入选的优质高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大部分都历史悠久,校风纯朴,优秀毕业生层出不穷,在所在地区都是远近闻名的顶尖高中,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这些学校都同样是十分出色的。尽管现在的办学理念,普遍希望回避应试教育,希望把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但我们总可以发现一些具有共性的办学理念和方法,这些共性的地方往往也同时是每一个优秀的重点高中同时具有的,对那些力争优秀胜出的中学也有重要的启示。努力创造优质的办学成绩考量办学成绩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就是"应试成绩"。"应试成绩突出"也许是现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