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拔牙术是口腔科最常见的基本手术。它同一般外科手术一样,有可能造成局部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出血、肿胀、疼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反应,如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表现为面色苍白或潮红、心率加快、四肢颤抖或发冷、血压骤升等,严重者甚至发生晕厥休克,所以必须合理掌握拔牙指征,仔细操作,方法正确,以达到创伤最小、并发症最少的手术效果。为了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和全身反应,我科自2012年8月起,将正性暗示语言应用于口腔科拔阻生牙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现代交际》2009,(5):54-55
不同场景,只需一句性暗示,就能帮你引爆空气,反客为主。享受暖昧,就从挑逗做起。我们从40位男女中调查得知,以下性暗示语排行榜,足够为你所用,COME ON!  相似文献   
3.
性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很广泛,只是表现的深浅不同,而创造这些艺术的人们正是利用了性——人类最基本也是最有影响的欲望,通过性暗示和视觉的心理使艺术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然而,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国家,性在艺术中的表现和运用,尤其是在绘画、雕塑、舞蹈中的体现,该如何把握才能减少因此引发的伦理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打破传统的伦理道德去接受这种艺术?  相似文献   
4.
双双奔赴性爱之河自然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但其中并非就只有一种结果,女性有时候仅仅希望获得某种爱抚或亲吻,倘若你把她的这种暖昧指向升级,则可能并不是她所愿,也就造成了性爱的不和谐之音,长此以往势必使脱节的性爱越发严重。那么。如何正确辨认对方上床后发送过来的性暗示呢?  相似文献   
5.
乔磊 《领导文萃》2011,(11):107-109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大卫·雷特曼,与女下属爆出绯闻,引发美国社会对办公室恋情展开热烈的讨论。雷特曼即使面对自己的绯闻,也出口不凡:"我与女下属上床是双方自愿,我又没有违反办公室的脱裤子规则。"什么是美国办公室的脱裤子规则?简单说,一个公司的老板或是员工的主管、上级,不能对其员工有任何性暗示的语言、动作,不能利用职权、影响或以利益来迫使或引诱员工与其发生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半岛新生活》2004,(2):20-21
不知道这几天,昆明的那家餐厅的老板是在追悔莫及还是偷着乐,全中国都在讨论他的创举。把食品放在处女的身体上供人食用,用天津话说真是“倍儿哏”。反对者如潮,但“女体盛”被叫停的理由却是:此举严重违反了《食品卫生法》。这理由更是“倍儿哏”。  相似文献   
7.
恋爱的时候,我们之间,大多由他主动。那时,他的粗心,他的不拘小节并不妨碍我的爱慕。但婚后,在同一屋檐下,我才发现,他的不拘小节,他的粗心大意,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中,更表现在床第之欢中,强烈地影响了我们的婚姻。  相似文献   
8.
性暗示广告的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对国人来说,是既讳忌又憧憬的东西。如何做一则有创意的广告一直是中国广告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性暗示如今在广告创意上很流行,成为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吸引了男人女人的眼球。性暗示广告,在表现上应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性暗示广告是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妙,它具有的爆发力会引人注目;但另一方面,性暗示又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不容易与广告内容相融合,使人关注性内容而忽略了广告。  相似文献   
9.
王志丹 《阴山学刊》2012,(4):101-105
通过使用威胁性暗示语和非威胁性暗示语来研究催眠暗示对情绪麻木的影响。被试被分为2组,每组包括高低暗示性被试各6人。被试的主观厌恶程度、呼吸、心率和皮肤电均被记录。第1组被试先接受威胁性暗示再接受非威胁性暗示,第2组接受同样的暗示但是顺序相反。结果表明:(1)威胁性暗示比非威胁性暗示引起了高暗示性被试更高的主观厌恶,但对于低暗示性被试没有显著影响。(2)威胁性暗示比非威胁性暗示引起了高低暗示性被试同样高的RR、HR和更活跃的SC,且高低暗示性被试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白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2013,(1):167-185,208,209
如何看待无罪率,折射出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以32万刑事判决为样本,对其中的有罪判决与无罪判决进行量化比较,结果发现,无罪与有罪的司法决定不完全取决于案件基本事实是否符合实体定罪条件,它还与刑事诉讼过程中的某种司法潜见有关。司法潜见源于证据信息不对称、实体性暗示、控辩力量对比悬殊、控方对案件的初选等四类背景信息,使司法人员对案件是否有罪的最终结果早有心理准备和预期。司法潜见包括无罪潜见,也包括有罪潜见。由于司法潜见的存在,一些有罪判决是实体定罪条件与有罪潜见的综合产物,因而零无罪率是不可能的。司法潜见位于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二元分析框架的盲区,只有在坚持形式理性的过程中,自觉控制司法潜见的影响,才能实现对公民刑事法权利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