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3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各界全力救援5·12汶川大地震的同时,震后城市重建也成为人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5月18日表示,四川地震灾区包括成都、绵阳、阿坝、德阳四个  相似文献   
2.
李世佳 《天府新论》2023,(2):封二-封三
宝墩文化中的石器制造、制陶工艺、筑城技术、大型建筑基址布局、小型建筑营造方式、稻粟种植、家猪养殖等,皆深刻影响了之后的三星堆文化以及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可谓古蜀文明的主源头,是当之无愧的天府之根。宝墩文化以八座大型聚落古城为代表,展现了古蜀文明在初创时期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三星堆文化有了根源,完善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成都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根据人口首位度定律和异速生长定律,分析其规模分布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得出结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首位度偏高,目前处于城市体系规模分布不够均衡的非合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必须实施创新战略 ,成都平原经济圈有条件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建设成都平原创新试验特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从而探索一条内陆城市和地区依靠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成都城址选择的历史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是一座拥有2400余年建城史和近150年建都史(不含古蜀王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城址经过历代蜀人的艰辛开发和探索,选择在平原广阔、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地形有利、气候温润、物产丰盈的成都平原中心,符合了中国古代城址选择的原则,适应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此后不断兴修的水利工程更使其锦上添花,故历经2300余年从未转移,这无论是在中国城市史还是世界城市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6.
堵与疏     
张力 《四川省情》2007,(6):47-47
两千年前古成都平原频频遭受到洪水侵袭,每年夏天,上游的岷江之水泛滥于整个平原,先民苦不堪言。据现在考古考证,可能正是由于岷江水系的泛滥成灾,古蜀文明中心在平原中不断迁徙,从广汉的三星堆迁到成都的金沙,  相似文献   
7.
燃灯寺公墓     
燃灯寺公墓是经四川省民政厅、成都市民政局批准的合法社会公共墓地,坐落于中国西部阳光城境内,紧靠龙泉驿洛带古镇。墓区建在风景秀丽的玉带湖(李家沟)、锦湖(三门寺水库之间),属龙泉山脉,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视野开阔,左携狮子山、石牛观,右掌燃灯寺,背倚乌龙山,俯视一望无垠的成都平原。  相似文献   
8.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与创新研究丛书》(专著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与创新研究丛书》 ,以研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与创新为宗旨 ,着眼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理论和新的发展 ,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层面和角度 ,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探讨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经济、党建、文化、法制、科技教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成都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概况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进行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四川是水资源大省,境内江河纵横,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有长江及其支流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渠江、沱江等大小江河千余条。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10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人均2325立方米的水平,居全国第10位。地下水资源量是指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全省仅成都平原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其余各地按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2002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538.63亿立方米,其…  相似文献   
10.
王跃  章夫 《四川省情》2005,(5):33-33
成都平原有都江堰的灌溉之便,成都地区又是著名的生猪生产基地,川西平原物产丰富,连李白都感叹“锦城云乐”。成都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千姿百态,不同黄土高原的人生活那么单调乏味。那种风沙、那种干旱、那种贫瘠很使人悲怆。成都人没有这种悲凉感,盆地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四季桃红柳绿,生活富足,使成都人产生的是陶醉感和满足感。一座城市的兴起必须依托肥沃的经济腹地,特别在农耕时代;要有足够丰富的农业产品,才能保证其它各行各业的发展。西安(长安)是建立在渭河平原之上的,太原建在汾河谷地,正因为如此,建立在川西平原上的成都在两汉三国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