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难与超越”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在其创作中的突出主题。本文试以他的重要代表作《战车上的乘客》为中心 ,旨在探讨他如何通过人物刻画展现这对近似自相矛盾的复杂主题。  相似文献   
2.
韦占彬 《河北学刊》2008,28(2):89-92
从明正统年间开始,明朝统治集团中屡屡有人倡议以车战抵御蒙古骑兵的入侵。在这一背景下,车战理论逐渐形成。同时,在明朝北部边防中,车战御敌的战例也频频出现,其中不乏成功者。但从整个边防角度来说,车战作用又十分有限,其理论意义远远大于实践价值。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明朝统治集团对车战未能形成共识,同时御敌于境外的战略指导思想以及战车设计的缺陷也导致了车战未能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这个有数千年文明和尊师传统的国度,从古代以来,关于老师的称谓有很多. "教师"一词最早见于《学记》一文":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古代人称"教师"为"师"是与军队有关的,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的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兴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那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学习射箭、驾驭战车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西周初期的学校教师都是高级军官担任的,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文官任教的逐渐多了起来,教师逐渐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  相似文献   
4.
刘利平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26-130
《明史.兵志》等史书对明代的战车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明代战车"未尝一当敌"、"亦未尝以战"。然而,史实表明,明代战车不仅挡过敌、参加过战斗,而且取得过不少战果。不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明代战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也不宜高估。  相似文献   
5.
辛塔什塔文化是欧亚草原青铜时代中期极为重要的文化之一。其独特的防御性聚落形态、墓葬及其中出土的双轮马车,对于研究欧亚草原青铜时代生业模式与社会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对辛塔什塔文化的认识却极为有限,文章梳理了近年学术界关于该文化的最新研究动态,以期全面掌握有关该文化研究的国际前沿性学术成果,推动我国北方地区聚落形态、墓地布局、马及马车的传播、冶金术的影响等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进而揭示青铜时代东西方远程文化交流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夏商时期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车痕和车马坑,这些遗迹表明当时存在一种非作战用的小车,商代晚期出现的马车达不到作战战车的要求.夏商时期的兵器演变特征明显,铜戈作为主要器类,以啄击为主要功能,适宜步兵所用;铜钱、矛、刀、戟、短剑、匕首等兵器也不适合车战所用.结合商代甲骨文的记载,夏商时期,作战的方式是徒步相击的近距离交战,商代晚期可能用战车作战,但战车始终未被大规模使用于战争中.牧野之战中首次使用较多的战车,这是车战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之后在周人的推崇下,车战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夏商时期战争形式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与夏商王朝对铸造青铜兵器技术的垄断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那种一往无前、有进无退的人不过是村夫莽汉,表面上英勇,实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战国时候,有一次,赵王派孔青率领大军救援廪丘。孔青是员猛将,加上足智多谋的宁越辅佐,所以,赵军大败齐军,杀死齐军统帅,缴获千余辆战车,同时留下三万具齐军尸体。孔青要把齐军尸体埋成两个大丘,以此彰显赵国的武功。宁越劝阻道:"这样做太可惜,那些尸体另有用处。我们把尸体还给齐国人,这样可以从内部打击他们,从而让齐军不敢再侵犯我国。""死人又不能复活,怎么能从内部打击齐国呢?"孔青想不通。  相似文献   
8.
利迪尔不仅是中国的英雄,也是英国的楷模。 英国苏格兰古老的小镇圣安德鲁斯是高尔夫球的发源地。小镇位于苏格兰爱丁堡之北,面临北海,至今仍然保留着中世纪的余韵。海边耸立着优美的大教堂和城堡,市区里有苏格兰最古老的圣安德鲁斯大学,威廉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就在这里相遇。  相似文献   
9.
论车在《诗经》中的事象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里有大量篇章描写车马以及车制和车战。根据当时的车之用途来看,既有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乘车,又有作为征战杀伐的战车,还有作为狩猎原野的田车。这三类事象在《诗经》里得到了较为详细的刻画,其有关功能一直承传至今。通过《诗经》中的车之描写足以窥视当时造车技术及车辆使用的广泛普遍,也完全可以见证当时人们开疆拓土的艰辛和以车为文明骄傲的荣光。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端于民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那么教育体制改革则发端于中央政府,发端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且教育体制改革的灵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来自于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