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1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国根 《东方论坛》2002,(4):127-127
王船山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学者,不仅综罗百代,会通佛老,总结性地批判了程朱、陆王哲学,而且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学与湖湘学派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巨,波及海外.对于船山学的真正关注,肇始于鸦片战争以后,迄今已经历一百多年,其研究趋向是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蔡梅良 《船山学刊》2005,(2):119-121
旅游行为的出现,并非从现代才开始,它们可以被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旅游活动出现最早,参加人数最多和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一直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读书人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并将"行万里路"与探寻知识、追求真理的远大志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由于社会各阶层与旅行性质的差异,对不同类别的人的出游活动则有着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封建帝王及皇室成员外出巡幸天下,被称作"巡游"或"宸游";此外,还有士大夫阶层远途赴任离任过程中的"宦游";文人学士探奇揽胜过程中的"漫游";宗教僧道行踪不定的"云游";政客与哲人四处宣扬道德观念的"周游"等.在古代种种旅行和游览活动中,中国关于朴素的旅游地理论述广泛出现在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专著等各种古代文献中,文入学者们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有关各地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道"无"基础上的老子"善行无辙迹"理论,是对体道之行的过程和结果的本质标定。在美的创造和显现方面,无辙迹的善行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归根复命,循道之规律而行;朴素无华——不以一己之小巧斫伤对象之本真;大美不言——希声、无形、象罔求之。  相似文献   
4.
"自己人"是群众最朴素、最真挚的称谓,而能否成为群众心中的"自己人",是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必考题。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成效如何,一条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能否成为群众心中的"自己人"。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拥有过最璀璨繁华的东西,才懂得欣赏一碗粥的朴素。粥是个好东西,它味道鲜美、温润适口、营养丰富,实为养生保健的佳品。粥亦颇有君子风范,任何食物与粥为伍,立刻变得亲切温暖,让人百食不厌。中国人民自古就有食粥的习惯,古人深知吃粥能节约米粮,又可治病养生,古往今来地无分南北,人不论贫富,中国人爱粥者比比皆是。中国古代医书上有大量用粥作食疗的记载,桂圆粟米粥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核桃粳米粥能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生姜大枣粥有温胃散寒、温肺化痰的作用……诗人陆游还是  相似文献   
6.
论美     
正美德犹如宝石,为朴素背景所衬托反愈显光彩华丽。同样,人虽衣装简朴,但行止端庄而有美德,仍令人不由得充满敬意。拥有美貌者并不等于拥有能与其容颜媲美的才干。因为上帝并不过分大度,往往赐此便不再予彼。许多人空有佳容,一无建树,恰因其顾全外在之美而忽略了其内在之美。当然,此话也不尽然,历史与传说中的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利普  相似文献   
7.
《易大传》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朴素辩证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主要是:发展了阴阳概念,使之上升为表述事物对立同一关系普遍原理的哲学范畴;研究了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着重揭示了对立双方的交感、和谐是生命流程之创造、发展的根据;赋予辩证发展观以价值意义,并提炼为“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健行”精神,从而对于人生意义具有重大影响。这就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辩证方法的理论基础,使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诸子特别是道、法二家学说中 ,体现着三种逻辑思维层次。第一是以法家韩非为代表的“矛盾不相容”的逻辑思维层次 ,第二是以道家老子为代表“有无相生”的逻辑思维层次 ,第三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大象无形”、“大辩不言”的逻辑思维层次。三种逻辑思维层次由低到高 ,分别引申出了法家和道家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社会观。以往由西方哲学出发 ,称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叫做“朴素辩证法” ,称老子和庄子的“大象无形”、“大辩不言”思想叫做“相对主义” ,似不切合先秦诸子学说的真意  相似文献   
9.
通过反思征候式阅读通过学科的问题结构去解读课程文本中的问题结构的特征,可以发现征候式阅读能够加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把征候式阅读应用于学生的课程文本解读,可以促使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庸之道探寻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追求致中和,是儒家处理事物的方法论,闪烁着辩证思想的光芒,隐含着对立统一的原理。但中庸之道过分夸大了"中和"的地位和作用,以至否定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试图阻止对立面相互转化,从而窒息了中庸之道的辩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