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1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伯鸿 《社科纵横》2006,21(9):134-136
李煜的词作中叙事完整,叙述场景的空间有限,叙述话语独特。词人以内焦点叙述方式将叙事性和抒情性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特定的场景和简单的因果情节,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形象,重构了感人至深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道、佛角度窥探李煜的文学思想,是以往研究所未见的。本文认为,李煜文学思想有很浓的道、佛成分。但它们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李煜的生命旅程中有一个培植、萌发过程,而且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李煜一生划分为三个时期,并结合其作品,采用细读法和心理动力学方法,具体分析了这个过程和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3.
依据史料分析,王国维的沉湖自杀是家庭变故和时局、军事、政治等多种因素综合变化的结果。将王国维的词评置于其思想衍变的过程进行讨论,可知其见识的深远,他推崇李煜、屈原的个人原因,即将文学的审美功能与社会的教化功能统一的见解。王国维虽然自认为其词作可与欧阳修等人媲美,实际上其词作在意境诸方面远不如前辈大家,而其流传于世的词评《人间词话》则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4.
李煜,南唐后主,一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才子,然而抛开这一切名号,李煜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喜有泪至真至淳的人。他用他的笔书写着他的真,他以他的真书写着他的人生,也正因为如此,使他短短42年的生命永垂不朽。翻开李煜的作品细细品味,字字真心,满纸真情。  相似文献   
5.
简论李煜词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他用优美、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他身处不同的环境,词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的美;李煜的词在真实、沉郁的情境中,他的肺腑之心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风流才子和昏君,二人都是痴情于文艺却无能治国的典型。由于他们在身份地位、生活环境、才能资质和人生经历等方面的相似性,使得他们无论是在现实人生的身世、性格方面,还是在具体的词作中所宣泄的情感内容方面都具有一种浓郁深沉的悲情意识。  相似文献   
7.
王育琨 《经理人》2007,(2):46-48
当我们还继续把企业作为私器,只关注压缩成本和内部控制时,一个日益深化的企业公民时代却已经悄然来临。公司不再仅仅是少数人赚钱的工具,而是以一个“社会公器”的面貌出现。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更是植入公司体制和流程之中不可或缺的基因。  相似文献   
8.
南唐后主李煜从地上皇一下子沦为阶下囚,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从仕宦贵妇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身世的巨大浮沉使他们对自己悲惨处境的愤懑、对所处悲剧性时代的无奈以及对无常人生的深刻感悟,都真实地通过其词作表现出强烈的悲剧型美感,产生的独特魅力打动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9.
特殊的身世地位和生活经历,敏感的心灵触角,杰出的艺术才华,使南唐后主李煜在词坛上独树一帜。人们对李煜词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之强,从李煜词获得的审美愉悦之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其词作情感特征呈现出来的率真性、独特性、普遍性、清晰性、彻底性是其词作引起强烈共鸣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邹华 《学术探索》2006,(3):117-120
李煜词的发生、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时代文化与审美习尚的规范,使他的词追求轻艳,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南唐的地缘因素和社会风俗的影响,使他的词柔靡而艳丽,重于描写歌舞宴饮的享受和对恋情的追求,具有明显的俗文化特征;南唐特殊的历史和词人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词充满深哀巨痛,抒发自我的家国之忧,摅写了经济之怀,提升了词的文化品格,初步显露了词向诗化道路回归的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