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古典大学之道的哲学诉说。大学在科技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凭借学科优势,以科学研究、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展现其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创新时代诠释。“三纲领”凝练了古典大学之道,“七证”之方求证了内明修养,“八条目”阐明了“亲民”实际学养,体现了古典大学之道的教育哲学内涵。大学之道的蕴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映射其时代特点,并在本质属性上呈现守正出新的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理念的创新性,展现了现代大学之道对古典大学之道的价值传承。科学技术时代,大学以其大智、大树、大爱履行社会职能,再释大学之道的古典哲思与现代诠释的完美结合,展现其“道”与“器”的一轴两翼,彰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道器”交融,以“道器”相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承担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
作为传统经典的<大学>历千百年而不灭其思想光辉,在全球化时代中日益显出其当代意义和普世价值:它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型,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强调个体精神修养的重中之重."大学之道"是人的成人之礼.大学让人掌握一整套社会话语社会伦理,并获得谦和礼让仁爱之心.<大学>有很深的价值关怀和人文意识,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完全过时,仍可以在当代引导人抛弃虚假的消极的自我而走向真正的善良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百年东大的校史反映了中国高校发展的曲折和艰辛 ,可谓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东大各时期的办学理念及东大体育的发展可通过其对中国高等学校体育作出的贡献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正>值我校纪念师范教育110周年之际,以"百年师魂"为主题的岭南师范学院校史展馆落成,于2014年12月20日正式揭幕开馆。校史馆内容丰富,共分为四个篇章,全景式地展示了学校从事师范教育110周年的历史进程和办学现状、办学展望。"天南重地,古韵今风"大画幅展示了学校处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优越地理位置。学校与湛江市瑞云湖、寸金桥公园两大城市主题公园相毗邻所形成的"一湖一园一校"的独特的优美周边环境,展示了学校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魂,建设"绿树成荫、香飘四季、花不间断、文化品味、师范特色"理想家园,实现"人在哪里,教育在那里;景在哪里,教育在那里"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5.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5,(Z1):281-282
<礼记·大学>是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其所言之"君子"指"一国的君主".<大学>提出其三纲之一是"止于至善",主张"为人君止于仁",后文亦以此为中心展开.因此,"止于至善"即"施行仁政".  相似文献   
6.
朱熹认为古本《大学》首句“在亲民”当作“在新民”,并在“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的整体关联中诠释了“新民”的理论意蕴,即以“明明德”为根基、以“止于至善”为意义指向、以政教为手段实现社会整体的归化。若以周文王典范,“新民”则成为道德主体由内而外自我开显的历时性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若以孔子为典范,“新民”则成为主体成德过程中一个受时势限制的偶然性事件,只具备纯粹的外王意义。相互否定的“文王之道”和“孔子之道”在朱注中的并存凸显出高度的内在紧张,并消解了成德的确定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主流文化与"以善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是大学的主流文化,两种文化由于"人化"的本然性和真善美的最高价值诉求而内在融通.两种文化的本质内容通过大学的主流教育即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表现出来并得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融互动、互异互补.两种教育的根本点和本质内涵是"止于至善"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将成为当代教育的理性选择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大学>作为儒家学者的"初学入德之门",一直被视作儒家的重要典籍.它所强调的德行的最终落脚点是"止于至善".要想达到这样的境地和追求,"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知止"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知止"思想体现着<大学>的根本精神.提倡"知止"精神对于人们寻找精神的立脚点,对我国当今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涂又光先以哲学为基础,进行文化研究,又透过文化视野,揭示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律。中国高等教育总规律不在"别处",就在《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在于修养人格整体,"新民"即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最佳关系,"至善"则为教育发展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朱熹理解的“止于至善”出发,论证“止于至善”可以被理解为将国家治理到“全然之极”,使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态等各方面均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并且,还从逻辑的贯通性、全书义理的一致性、与传统思想的契合性三个角度,论证了此种解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