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纸是由纤维和水的悬浮在网上脱水沉积,纤维相互交织形成的毡状薄片,纸具有吸湿性和变形性,纸张上汗潜手印有自己的形成过程,而且当前常用的显现纸张上汗潜手印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血潜手印的显现一般分为物理吸附法、化学显色法、生物染色法、光学显现法等,该文借助这四种方法进行第一轮显现过后,虽然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很好的显现效果,但也受到自身或外界条件的限制。对于有些第一次显现效果不明显的潜血指纹,可以通过几种不同方法之间交叉进行进一步显现,以达到最好的显现效果。由于以上试剂大多对于检材都有一定的损伤和污染,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一些试剂间交叉显现的顺序,通过对比初次和再次显现效果,来确定一些潜血手印的显现程序,以达到最佳的显现效果。  相似文献   
3.
热显法是显现渗透性客体上潜在手印的一种快速简便、无需化学试剂处理的新技术,在物证检验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简述了热显现法显现手印的原理,通过用热显法显现A4打印纸、牛皮纸、报纸、便签纸、纸皮、卫生纸、彩色画报、人民币上的汗潜手印,并对影响显现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茚三酮显现汗潜手印是显现渗透性客体的传统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有其优缺点,本次实验的研究目就是针对茚三酮显现汗潜手印的缺点,改进茚三酮显现方法的显现工艺,让茚三酮显现法更好地应用在实际中。通过实验研究,对传统的茚三酮显现法进行了工艺改进,最后确定了茚三酮显现法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5.
吴志菲 《老人世界》2014,(11):20-22
国家博物馆中川流不息的参观人群,常常驻足在一个编号为GB54563的陈列物前。它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长年累月在土里刨食却不得温饱的庄稼汉,甘冒坐牢杀头的危险,于1978年11月24日所立下的惊天动地的保证书。所签名的18个名字上,都按有鲜红的指印。这份特别的馆藏文物,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6.
德文 《老年人》2007,(2):53-53
问:不久前.我父亲突发重病,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写字。我请我的岳父岳母做见证人和代书人.拟了一份遗嘱.交父亲过目后,父亲在遗嘱上按了手印。请问:如果父亲去世,他立的这份代书遗嘱有效吗?  相似文献   
7.
佛像是佛教造像的主体,在石窟寺造像中,主尊佛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窟的造像思想。对于完整的佛像,客观描述其佛衣、艺术风格以及手印和动态等比较容易,一些残损了的佛像,其研究则需要参照同时期完整的佛教造像、佛教流派及艺术的时代风格等图素,必要时要对其进行修复,而佛像的手印、表情及坐立姿势等动态之间的关系,对修复、制作佛像和研究佛像风格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手印中的氨基酸成分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氨基酸反应物——茚三酮成为最常用的渗透性客体上汗潜手印的显现试剂。茚三酮显现法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等优点,在基层刑侦部门被广泛使用。该文对FDC-0l8型手印熏显系统(Gallenkamp)和传统的蒸显法进行了实验比较,并得出最佳显现效果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软质PP塑料客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现场勘查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疑难、不确定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显现效果,最终得到软质PP塑料客体上汗潜手印的最佳显现方法和显现时效,从而为提高该类客体的指纹提取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佛像初传中国的阶段性与各阶段的传承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晋佛像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东汉中期施无畏印、袒右肩和通肩衣并存,东汉晚期施无畏印、通肩衣,吴晋时期禅定印、通肩衣。上述特征反映了印度早期佛像不同时期粉本的传入,体现了初传中国佛像的阶段性差异。同时,汉晋佛像仪轨特征在各阶段还存在传承性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吴晋佛像与康僧会“设像行道”等记载,在地域和时间上都可以相对应。长江上游地区佛像来源缺乏记载,但佛像出现最早,且第一、二阶段佛像特征变化与印度初期佛像发展趋势同步,暗示此地存在畅通的佛像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