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口的增长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各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影响着世界各国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苏培科 《决策探索》2010,(13):35-35
对于今年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增速,笔者认为数据应该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有可能会出现回落之势。目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比较严峻,亟待改善,依靠政府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需要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充分启动,需要“还富于民”,需要强身健体,不能再继续“国进民退”和简单的保增速。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企业主需要奉行机会主义,像老虎一样关注可能的机会,随时发动,攫取可能的利润。但是当我们将业务的触须伸向消费领域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时刻提防内需不能启动情况下的滞胀风险。  相似文献   
4.
2010年以来,上海经济继续呈现持续向好的复苏势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逐步从危机阶段转入常规增长轨道。但与此同时,服务业增速减缓,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特别是通胀压力明显上升,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和建党90周年,也是世博后的第一年。谋划好2011年的经济工作,对于上海"十二五"开好局和促进上海城市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行政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根本原因是政府不“廉价”。因此,机构改革必须明确“廉价政府”的目标,重塑改革主体,否则不能走出改革主体二元自返的陷阱。同时,机构改革要明确政府职能作用和行政官员的资质要求,以保证这次前所未有的机构改革取得最大成功。  相似文献   
6.
面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有效供给不足等现状,需求管理理论和供给学派都没有直面促进增长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这一悖论,难以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根据资本经济体系的庞局运行机理,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的理论成因是资产价格滞胀与预期收益率过高。针对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都存在的供给侧壅塞问题,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经济正常运行,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宏观政策思维也需相应转变为促进高效产能替代低效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理论逻辑是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使各类资产的价格、预期收益率回归到真实可信水平,使资产由各种无效和低效占用状态转变为有效运转状态,恢复经济主体信心。  相似文献   
7.
《领导文萃》2009,(3):9-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中国经济出现通缩的可能性很小,一个是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要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一些资源性的大众商品的价值和机制。关于滞胀。汪同三表示,如果把它定义为高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负增长,中国绝对没有这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焦点     
今年中国经济叮以软着陆在日前举办的“财经中国2011年会”上,与会专家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可以软着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局局长李连仲在会上表示,中国经济不存在滞胀,高增长的态势没有发生变化,通胀水平与新兴经济体相比较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20世纪西方经济的“三大事变”,即(1)30年代大危机;(2)70年代西方经济的“滞胀”;(3)90年代金融混乱;及“三大事变”对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世界经济再平衡中的中国经济走向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走向及其政策取向,必须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特殊分析框架下考察其内生性因素所起的作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核心是劳动力与其他要素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如果要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必须使这一结构性矛盾得以缓解。缓解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出路,不在于迫使新兴经济体国家货币升值,而在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讲,将取决于一场目前尚无法预期的新一轮世界性技术革命的到来。因此,全球性经济复苏之路注定是漫长而曲折的。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中国经济同样受到外部冲击和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困扰,游走在通胀与通缩的边缘,在迅速复苏的同时面临诸多压力和不确定性。因此,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与治理的取向在于预防滞胀风险,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总量与结构的综合关系,其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