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02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因而既“隆礼”也“重法”,其“礼”、“法”观念具有较为明确的制度属性与丰富的制度伦理蕴涵。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中的“明分使群”、“明刑弼教”的伦理本质与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功能,以及相应的制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其制度伦理精神的基本体现;而“圣人制礼”和“礼三本”论则为荀子论证礼法制度存在与运行之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荀子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制度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两晋之际清崔姻亲集团思想文化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山 《人文杂志》2002,(1):122-127
清河崔氏汉魏之际起家 ,与范阳卢氏、中山刘氏等河北士族联姻 ,形成两晋之际很有影响的河北家族集团。该集团学术上直接继承汉末郑玄经学和卢植经学 ,保持着汉魏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 ,政治上拥护礼法之治的政治路线 ,积极事功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魏晋时期其受玄风的影响 ,追慕时代新思潮 ,但经西晋永嘉之乱后 ,与河南玄学名士集团分道扬镳 ,重返传统儒学礼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 ,古今共有三说 :儒家 ,法家与“自成一体”说。笔者认为 ,这个问题需认真探索。在《荀子》中第一位的概念是“隆礼” ,即“礼”是他的思想核心。《荀子》中也讲“法” ,但始终未将“法”作为其最根本的范畴 ,所以荀子本质上非法家。荀子的思想核心是“礼” ,儒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二者完全不同 ;而且 ,荀子对孟子的“仁政”、“性善”、“天命观”等 ,都持批评态度 ,因此荀子也不能为儒家。认为荀子在学术上“自成一体”有一定道理 ,但对“自成一体”要具体化 ,否则容易将其说成“杂”家。荀子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独立学派———荀家。 1.司马谈关于百家的划分未将“礼”作为一家不科学 ;2 .“礼”原是春秋时期早于儒、法两家的社会上广为流行的“礼治” ;3 .“礼”只是儒、法两家产生的思想前提 ;4荀子将“礼”又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使其成了一个有完备理论系统的学说  相似文献   
4.
王肃与魏晋礼法之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虹 《东岳论丛》2001,22(1):44-47
以王肃为代表的魏晋儒士 ,受汉魏之际黄老名法思潮的影响 ,其文化性格及学术思想渗入了较多的崇理性、尚利己的因素 ,史称“礼法之士”。凭借与司马氏的姻亲关系 ,王肃经学被立为官学 ,构成魏晋官方儒学的主体 ,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儒家礼教与黄老名法结合的魏晋“礼法之治  相似文献   
5.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它的确立经历了“周公制礼,明德慎罚”,儒法之争,儒法合流等几个阶段,并被西汉以后历代王朝继承和坚持。这一治国方略的运作是通过:修订礼制,梳理纲常名教,使之社会化;引礼入法,使道德法律化,法律儒家化;德礼至上,法律依循道德,使司法伦理化。  相似文献   
6.
家庭关系、伦理、结构、秩序、仪式、位阶等共同构成“家”的法哲学的基本内涵。由于人文底蕴的迥异,“家”在中西方语境中的价值表达也各有不同。传统儒教国家既把家庭视为人类认知文明与实践良知的终极场所,又把家庭作为遵从公共规则与实现政治理想的源发地。这意味着,“家”既蕴含着个体身位所需践履的“名分之守、爱敬之实”的家内礼法秩序,同时又得以将这种拟制、扩大的秩序上升为国家社会治理的制度需求。这造就了中国传统家庭法哲学中强烈的家族主义“泛家化”的特征。但是,由于迭经现代化的“毁家”运动,中国人对于“家内礼法”的理解已经在形式上全然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现代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家庭被边缘化,重家的合法性也遭到排斥。在整合国家社会价值观时,我们不得不面临“家”的法哲学何以建构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朱熹《家礼》在丽末鲜初东传朝鲜半岛,被朝鲜朝的国家典章(法筵之学)与士庶日用(韦布之学)遵为不刊之典。《家礼》文献的大量创制、“冠昏丧祭”四礼仪文的反复考辨、畿湖与岭南礼学派对“家”哲学思想的发挥,充分体现了东亚儒学“家同教”的特征。与此同时,朱子礼学为朝鲜朝性理学的奠定与中华观的建构夯筑起强大的礼制基石。《家礼》朝鲜化所内涵的“语言民族主义”意味着认知、运用以及阐释华夏之礼,是承续中华道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朝鲜朝逐步确立在东亚文明的排序以及对“我者/他者”的认知。礼义等同于中华的这一认知,不仅为朝鲜朝积极效法华夏文明提供核心价值,同时也是“一体多元”的中华观在域外礼学中的重要表达。  相似文献   
8.
理解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就得进入剧作的线索脉络,情节线索恰是人物冲突的充分表现,而人物冲突又构成政治和礼法理解的重要线索.本文试图以索福克勒斯的经典剧作<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为例,分析其中两类王者:君王和僭主的政治和礼法理解,及两类王者的品性,其中包含俄狄浦斯之罪的问题,由此试图探察古希腊悲剧的礼法问题.  相似文献   
9.
礼法结合综治模式自秦汉儒法整合到西汉形成以后,又经魏晋至唐最终定型,直至清末,在基本结构上就没有什么变化。纵观汉以后各朝代,都继承和坚持了礼法结合的综治模式,并根据当时实际部分的调整,灵活地加以运用,但从来没有超出其范围。笔者详细分析了礼法结合的历史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后,西方国家的以"天赋人权"和"个人本位"为核心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传到了中国,与中国的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旧道德发生了激列的冲突和碰撞.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汇成了当时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温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段两种道德观的碰撞和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