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99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西汉时期,当砖拱顶技术面向帝国各地推广传播之际,地域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促使河西走廊成为了较早接受先进技术的地区之一。后经东汉、曹魏至五凉时期发展,砖拱技术仿木构建筑的倾向愈发明显,手法渐趋成熟。然而,它也阻碍了新兴拱顶技术的引入与采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仍能针对戈壁绿洲特殊的自然及人文背景,进行相应的变化与调适,从而形成了独具地域建筑技术之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砖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秦砖汉瓦的造型、饰纹与制作工艺、用途和文字瓦当的种类及其断代之区别。提出了秦砖汉瓦是我国砖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是秦汉文化的一大特征,在秦汉文化和秦汉社会生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湖北马口窑是江汉文化的典型形态之一,数百年来影响过一代代荆楚子民。作为一个地方窑口,马口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一直被人忽略和漠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马口窑彻底倒闭,随后迅速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近年来,马口窑的审美意义和文化意义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不断进行着新的审读,特别是其多变的器样造型、丰富的纹样装饰、圆熟的刻画手法,在中国陶瓷文化中堪称独树一帜。如何保护这脉极具性格特色的地域陶瓷文化,是摆在众人面前一个郑重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现如今,北京谈雨色变,但这事是古人的老生常谈。从水文研究者的结论中可以看出,北京历史上的水灾很多,"7·21"的洪水跟北京城历史上的水灾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清朝北京减发大水的时候,洪水淹了城门,9个城门都打不开。家家户户都被淹,房屋倒塌。雨停了很多天,很多地方的积水还有好几尺深。"最严重的时候,北京城内高处的地方都淹了好几尺,连紫禁城的城墙都坍塌过多次。  相似文献   
6.
厨房     
《中外书摘》2014,(2):73-74
我还记得那间厨房里的地板,这是整幢房子里最肥沃的地方。奇怪的是,应该肥沃的,房子前面,朝南的小院子却是枯瘦的。灰白的地皮,掘不到两厘米,就是破砖烂瓦碎石头,它们拱着地皮,使其嶙峋不平。除了一些车前子和狗尾巴草,它再长不出什么。昆虫呢,只有一种,瓦灰色的干瘪的西瓜虫。小院子反是这里最贫瘠的地方。而厨房,却很丰饶。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1986年和2007年洛阳市涧西区和吉利区出土的两座时代为公元3—4世纪的墓葬进行了重新探讨。通过对其文化特征及其历史背景的分析,该文认为这是两座带有鲜卑文化特征并兼有中原文化因素的墓葬。从这两座墓葬包含的文化信息中可以探知公元3—4世纪时期草原民族在中原的活动足迹,以及鲜卑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的缸窑历史,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1948年间,曾经具有东北最大的制缸厂。然而,随着缸的实用性降低,缸窑文化也逐渐衰落,如何让吉林缸窑文化"复苏"已成为东北文化产业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从文化的角度,探索吉林缸窑文化的复苏之路。  相似文献   
9.
对互联网要有理性的认识,管肯定是要的,用也应该强调。管用并举、以用为主、以用促管。对待互联网,不能把脏水和婴儿一起泼掉。互联网是个新的传播工具,本身没有标签,不能认为它是洪水猛兽,也不能隔网喊话。  相似文献   
10.
磨砖为镜     
很喜欢《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里的一首词。隽永而有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