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93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71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构筑了一个充满妖狐鬼魅、畸人异行、虚幻的、奇异的世界 ,它是蒲松龄心灵与当时社会现象碰撞的产物。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 ,借妖狐鬼魅来抒发他自己的“孤愤”之情和一些当时的社会现象 ,表现出了作者赞美鞭丑的心态。《聊斋志异》是现实、心灵共同作用的成果 ,《聊斋》的世界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 ,与之相交、相切 ,源于现实 ,但又高于现实。  相似文献   
2.
清初统治阶级实施高压政策.文字狱布满中原。蒲松龄对此无限愤懑,但又不敢正面发表意见,便以曲笔书写他的悲愤.借天堂地狱以宣泄他胸中的不平。正如很多研究者所论.《聊斋志异》是作者一生血泪的结晶,一腔块磊的倾泻。它时而将那可诅咒的时代尽情地诅咒,时而在谐谑嘲讽中对丑恶现象痛加鞭笞.又时而借幻化的鬼狐来控诉那人间的不平。  相似文献   
3.
“狐狸”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人文和人性美的形象,置身于(《聊斋志异》的审美体系中,这是蒲松龄的大胆创造.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为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美女狐精翻案,使狐狸不仅成为人性真善美,特别是女性真善关的象征,重要的是,它又是女性聪明、智慧的化身.本文从狐狸形象的产生与来源:蒲松龄的大胆创造:人性“真善美’特别是女性真善美的象征三个方面,论述了蒲松龄对传统狐狸形象的审美改造和赋予的审美新价值.这一切,都是与作者对女性的新认识和新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一书快意恩仇。蒲松龄借因果报应之说而转换了其实际内容,其因果报应篇章的审美情感和特征主要表现为:报应内容的社会化和道德化,行为主体的动机化和情感化,小说叙述的艺术化和个性化。其主调是与《聊斋》文奇义正、寄托遥深的整体精神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6.
李云 《阴山学刊》2014,(3):39-42
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的原欲描写,在作者创作和读者接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聊斋志异》中展现的原欲是人类内心深处一种原始的未加理性束缚的欲望,重视的是肉体之欢,而不是灵魂之爱。“各遂所愿,人鬼何论”,“千古之美人,皆在床闼”是其原欲主张,无论真假,无论人鬼,只要能满足性的欲望,就会有欢娱的性爱。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几十年,中国人把《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并称为"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  相似文献   
8.
结合王士禛和蒲松龄二人的作品、经历,可以推测王、蒲第一次会面最可能在毕际有家,且这次相会不是偶然,而是王士禛主动来拜会蒲松龄。目前,学界对王、蒲的两首赠答诗的解读与事实存在误差,掺入了研究者一定的主观色彩,拉近了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王士禛拒为《聊斋志异》作序最主要的原因应是《聊斋志异》有些内容触犯时忌,以及其在王士禛心中的地位不够高。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却有着浓郁的民间情趣,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本文在探讨这种民间情趣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情节、人物、塑造方法、结构和语言几个方面来说明作品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成仙》故事源于宋萧德藻寓言小说《吴五百》以及明耿定向《彻蔀篇》。《吴五百》与《彻蔀篇》着重表现人于世间追逐名利,执著于得失荣悴,最后迷失自我的愚蠢行为,哲理意味较强。《成仙》承袭了这一主旨,和《吴五百》与《彻蔀篇》二者相比较,《聊斋志异·成仙》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精彩迭出,人物关系更为复杂,性格形象更为丰满。而故事主旨中训诫世人、柄道觉世的意味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这一主旨的贯串下,小说反映出蒲松龄重视友情道义和对现实的关怀,也体现了蒲松龄改造旧素材、创造新作品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