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哲学家徐敬德,在韩国的性理学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徐敬德的气哲学是对张载、邵庸和朱熹思想的继承和改造.格物致知,重思考,但不能正确处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重视对"终极真理"的追求,但以自己无疑惑为最高境界,显然脱离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结合自身教学团队建设过程,借鉴儒家"知,仁,勇"思想推动"和谐、创新、互补"的大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知行结合"作为团队建设的立足点,实现团队"老中青"传帮带,提高团队运行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知行问题是理学尤其是朱子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讨论的问题涉及知行关系、致知与涵养、致知与主敬等方面。作为朱子重要门人和传人的陈淳,在知行关系上继承和发扬了朱熹“知行相须”的观点,提出了致知力行“随时更迭,交进互发”的思想,而对“知先行后”论有所修正,同时,对“行重于知”则以“以行为主,知行一事”作了新的概括和拓展。在主体修养上,陈淳把主敬仍看作是与致知力行相始终的修养的重要内容。陈淳还对凸现儒学工夫与境界的“下学上达”作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八目为儒学进修的阶梯。先从内部进修做起,开始个体自身修养,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格物到致知,通过认识和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进而"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这是立身之本。最考验人的就是"君子必慎其独",  相似文献   
5.
王畿与聂豹的“致知”之辩,涉及王学的良知是否为心的最高本体和能否起主宰作用的根本问题。两人在“先天心体”,“已发未发”、“寂感”、“诚、“乾知”、“自然之觉”、“知爱知敬”等七个方面开展了激烈的辩论。这次辩论,说明王阳明卒后仅十年左右,王学即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也反映了朱学复兴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以知识论分析为基础,揭示了非程序化管理决策的知识创造及其转变为组织记忆的过程。非程序化管理决策的知识创造是一个多半以组织或企业内各管理人员个人的默会致知过程。为实现默会致知,管理人员首先应就决策问题状况、组织偏好的复杂性、模糊性采取措施,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努力将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并将这一整体不断内在化为管理人员的认知工具;内化的结果即默会整合,在领悟整体意义的过程中突显问题状况、组织偏好和决策方案;为使新知识即问题及其决策方案转变为组织记忆,组织或企业必须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兴奋和疲劳,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二程道德修养观贯穿于其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二程伦理思想的方法论。由于二程本体论的倾向不同,导致他们的修养观各有侧重,因此对以后的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二程道德修养观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二程修养观进行阐释,且揭示二者修养观的不同倾向。  相似文献   
8.
“格物致知”作为中国理学史、哲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古至今的学者们对他的诠释甚多,特别是宋朝以来的学者,几乎是每个人都对它有一定的理解和诠释.本文选择了宋朝一些代表人物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解,对其进行简要的综合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夏侯泉仁 《老友》2012,(3):57-57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出仕前。家乡有个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学多才的人。一天,两人相遇于巷子内。盛温和手中拿着一个竹篮子,朱熹问他:“你去哪里?”盛温和回答说:“我要去买点东西。”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实践论"与张岱年的"致知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两大典范。其基本内容包括:《实践论》与"致知论"中的实践观;《实践论》与"致知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实践论》与"致知论"中的真理观。这两大体系形貌不同、神髓相似,恰如双峰并峙,二水分流,颇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珍视和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