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3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粥清欢     
北方民谚说:“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意思是天气渐冷,不宜串门,只需关在家里,喝上一碗暖乎乎的红薯粥,就美得很。晨起煮粥,各色豆米被我投置锅内,白的黄的赤的紫的,咕嘟咕嘟慢慢熬出满屋子香气。一碗稀粥呈上来,就是一味舒畅调和的滋养品,熨帖至极。粥为会意字,从米,从二弓。米指米粒,弓意为张开。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2.
魏一 《职业时空》2005,(9):56-57
苏东坡的文章著名、书法著名、食谱也很著名。  相似文献   
3.
元喜 《当代老年》2007,(6):54-54
闲时我爱随意种花莳草,求养性。我也时常留意花草韵事,为增知。对草木之类,我一直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武则天妒烧牡丹,林黛玉痴睛葬花,恐怕她们也是这么想的吧?韩昌黎的依赖——“花木红紫尽知春”,苏东坡的痴心——“只恐夜深花睡去”想来也有对花儿的一番深情。  相似文献   
4.
我为人人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5,(17):47-47
有的名人记忆力惊人。据郭沫若《革命喜秋》一书称,成仿吾年轻时帮乃兄翻译了《英汉辞典》,后来看英文读物就不用翻辞典了。古人亦有.如苏东坡,那个带头攻击、审问苏东坡的李定就说:“苏东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诗文审问起采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令人中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5.
诗歌创作论是苏轼诗歌理论创造的精华。其中“有为而作”的真实涵义,表明了苏轼创作视野的开阔,与其散文创作中的“文以述志”说相辉映;他关于诗歌创作中审美态度的见解,更是空谷足音,这主要得力于其创作实践,也与庄子的影响分不开,。其“博观”说重积累,重厚积薄发,亦具开创性。其审美创造的方法论,充满深刻的辩证法,又以创新为着眼点,因而精见迭出。在语言运用方面,则提出了“街谈市语,皆可入诗’的卓越见解,突破了历来重雅轻俗的传统偏见。从总体看,并以诗论史为参照,我们便会发现,自成一家体系、十分重视美的创造、注重实践性这三者,构成了东坡诗歌创作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小春 《当代老年》2014,(1):45-45
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川页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相似文献   
7.
文化宫     
《老年人》2011,(7):44-45,41
  相似文献   
8.
赵静怡的散文,温柔缱绻,哲思氤氲,既得生活情趣,亦蕴历史情怀,文意清新明丽,句法从容舒徐。她本着对生活细节的热爱,留意自然,情系今古,从日常叙事中发掘思想内蕴,曲径通幽,疏影横斜,平素之中孕育绚丽,娓娓而谈也常让人茅塞顿开。她出版于2012年5月的散文集《雪启轩窗》,以文字扫描心灵与尘世,以色彩图绘  相似文献   
9.
郭杏芳 《学术探索》2012,(6):134-137
苏东坡对词的最大贡献公认是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和社会功能,提升了词的品位,指出了词的向上一路,使之与诗相媲美,成为传统文学上的双璧。他对词的创新在贬居黄州时期表现更为突出,《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之作。通过对他在黄州时期的生活状况、生活环境、思想情感及创作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是黄州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人文环境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条件和创作思路,是苏词创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正读苏轼文集,发现这位北宋大文豪对于种树居然颇有心得。苏轼从小喜欢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树满松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三万栽"虽然是夸张的修辞,足以表达喜爱之情。"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满山青青的松柏,寄托着苏轼的乡愁。少年时种下的三万株故山松柏,自此后,在苏轼的人生旅途一路青碧。陕西凤翔。签书判官和他挚爱的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