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电子证据的概念入手,通过探讨其内涵与外延,分析了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之间的逻辑关联性。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论证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一整套规则体系下的信息表示系统这一内在本质。作为人类发明创造物的客观存在的信息系统,在司法领域扮演着“沉默的现场知情人”的角色,天然地服务于侦查工作。而电子证据的科学性,正在基于对信息系统规则体系下的数据含义的“解读”,这种“解读”也正是目前有关电子数据的司法鉴定制度所管辖的。  相似文献   
2.
3.
该文试图从甲骨文、金文的角度,对殷商的原初史料进行解读。近年来在殷墟以外的周原,陆续发现了原初史的甲骨文新资料,这些实证表明:原本落后的周族始祖,并未延续夏族独自发明的特有的文字系统(迄今考古学未能证实其实际存在),而是继承、使用了敌对的殷商王国的文字——甲骨文。20世纪我国考古学诞生之后,在古文献学传统的记载中,尧舜禹、夏王朝是"文献学存在"的;然而在考古学的意义上,偃师二里头文化仍不能验证"夏王朝"的"考古学存在"即历史真实存在。今后我们还应坚持强调年代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原初史提供更多的、合乎科学思维的考古数据,作为进一步研讨的坚实基础。该文试图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来解读殷商世系和天干十日的考证。  相似文献   
4.
王杏飞 《唐都学刊》2005,21(6):103-107
诚信原则在民法与民事诉讼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在民事证据法领域的适用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所体现。现行立法关于举证时限与证据失权、证人真实义务、举证责任分配与证据审查判断的相关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诚信原则之精神,但远非完善。为了促进民事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不仅应该确立诚信原则在立法上的原则地位,而且要将其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具体规范,以建立完善的诚信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自从20世纪初年"古史辨派"开启全面地疑古思潮以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夏商周三代都成为存疑的主要对象,神话时代或传说时代的命名,就是从那时一直遗留至今的。后来殷商甲骨文大量出土,王国维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提出重新考察上古历史的二重证据法,出土的文字资料成为重建失落的历史的有力依据,使得商周两代的存在得到证明。但没有找到出土文字资料的夏代,是否真的作为  相似文献   
6.
正清人的学术研究是以识字读经为中心的考据学。与之相比,近代学者治学方法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西方的种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本国学术进行研究,王国维正是开启这种近代研究方法的学者之一,他的治学途径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并加以探讨的。本文试着从其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已明确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但是诚信原则的内涵过于抽象,故使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迄今仍然只是“镜花水月”。要使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法,尤其是民事证据法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就只能通过规则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N级编码理论”体现了叶舒宪试图把“四重证据法”的共时性理论体系进行历时化的生成性表述的理论诉求.把“N级编码理论”与神话“置换变形”理论、后现代“互文性”理论以及类型学等理论加以比较,可以看出“N级编码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论意义,对于文学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阐释效力.当然,目前它在理论建构上还存在着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胡小林、袁伯诚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学习思想史的研究、教学工作,时有卓见宏论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撰写的<中国学习思想史>于2004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后,广受好评.现在,由二位教授主编的<中国学习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又要奉献给广大读者,这的确是嘉惠学林、有益社会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探源的比较神话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缺失了神话学视角,因而阻碍着考古学素材和人文学科阐释之间的沟通.比较神话学是重新进入中国传统的本源和有效门径,它具有贯通文、史、哲、宗教、道德、法律诸学科的多边际整合性视野.从整合性视野看,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它必然对特定文化的宇宙观、价值观和行为礼仪等发挥基本的建构和编码作用.要把握当代比较神话学整合性视野的优势,一个认识上的前提是:必须把神话概念从现代学术分科制度的割裂与遮蔽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转变就在于:将归类为民间文学一种体裁的神话,还原为文化编码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