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7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立意辩驳,否认了“客观真理论”,阐述了真理的主观本性,指明了唯物主义主观真理说与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说的分野。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它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积。为了说明性别观念是如何成为人们的语言观念的,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透视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中国译学界,不少理论书籍和文章中都存在着概念模糊、词语歧义、类属不辨、自相矛盾、以偏概全、妄下结论等逻辑谬误:如"意义不确定""文学作品=诗""自译=自残""翻译=改写"等等。这些存在逻辑谬误的论断在当今翻译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对广大学养尚浅、判断力不足的青年学子造成了误导。事实上,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意义不确定"是个可自证其伪的判断,"文学作品=诗"是属种不辨的划分,"自译=自残"属于错误类比,"翻译=改写"则是个因过度概括而导致的伪命题。由此可见,中国译学界需要重视和加强逻辑思维,青年学子读书不可尽信书中之言,而应该运用逻辑思维,仔细推敲,用心思量,辨伪求真。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关于谬误的理论主要载于《工具论》的《辩谬篇》和《前分析篇》中,另外在《修辞学》一书中也有阐述。在《辩谬篇》中,亚里士多德从分析反驳入手对谬误做了定义和界分。《前分析篇》中所体现的特点正是要以明确谬误研究中的逻辑因素。作为逻辑应用理论的现代谬误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表明它不是来和现代形式逻辑竞争的,更不是用来反形式逻辑的,而是作为形式逻辑的一个补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关于圆明园惨遭焚毁的原因,史学界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的"中国奸民焚掠说",不但有些外国侵略者持此观点,一些清代的学者文人也有这一方面的记载,但并未得到历史学者认同.然而近年,不断有人撰文,特别是网上的许多文章,多将圆明园的焚毁完全归咎于中国的奸民.经过爬梳相关史料,认为需要明确:所谓圆明园为中国奸民焚掠的说法是错误的,必须厘清事实,修正错误,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7.
沈桂龙 《学术月刊》2012,(12):83-89
经济活动可以通过社会福利判断其效应,资本流动效应则在麦克道格尔模型中得到解释和衡量。国际直接投资作为资本流动的一种特殊经济活动方式,其收入分配效应的福利判断,可以建立在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国际直接投资收入分配效应的社会福利变化,通过柏格森—萨缪尔森方程的变化,在两人两商品的简化模型中,用国际直接投资变量加入前后的差值加以确定。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国际直接投资收入分配的计量模型测定提供了基础,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测定国际直接投资收入分配效应所引起的社会福利变化。但就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演变来看,国际直接投资收入分配效应的福利经济学基础及函数测算,在前提假定及逻辑演变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效用的主观性、外部性产生的福利变化、帕累托最优判断的冲突性问题以及社会福利的合成谬误。因此,国际直接投资收入分配效应的理论运用和实际测算应关注前提假定可能带来的风险和约束。  相似文献   
8.
季芳  周巧洪 《理论界》2008,(2):118-119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在其逻辑起点与框架内,实践发生论、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辩证法、价值观、发展观相互关联、相互蕴涵,构成一个具备聚力与张力的生动体系。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一书,对实践美学原理层面的整体思想内核与有机运行并未全面把握。仅从原理延伸于外的局部原则、技术层面的着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已被阐明的问题,作出了不恰当的结论,非常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墨家对语用谬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兴丽 《人文杂志》2001,(1):146-149
作为世界三大源流之一的中国古代墨家逻辑是一种论证逻辑,墨家对谬误的研究促进了墨家逻辑的形成.由于中国古代汉语的特点,墨家又着重研究了语用谬误.从墨家语用谬误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逻辑即辩学的特色--词项符号的语义、语用理论.  相似文献   
10.
论谬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谬误模式是谬误理论乃至论证逻辑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是一种谬误的结构,但并不是严格的语法学意义上的纯形式结构,因而称为“型式”或“模式”。一个谬误模式包含着比无效推理多得多的信息。在当代标准的谬误模式分析中,对谬误模式的处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谬误名称、型式、例证和谬误性的论证。被分析的有专名的谬误己有百余种。标准谬误论包括50余种谬误模式。现今的谬误模式研究,运用各种颇有特色的方法,着重深入分析谬误的辩证性、语用性以及它如何从一个本来可以合理的论证蜕变为一个谬误的种种制约因素。谬误模式分析的最重要的作用是澄清和诱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