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唐宋诗举要》是近代学者高步瀛先生的一部著名选本,历来影响很大。过去有人认为该书是王士祯《古诗选》和《唐人万首绝句选》及姚鼐《今体诗抄》三种选本的再选本,因此“难以逃出王士祯和姚鼐两人的范围”。本文通过具体比较,揭示彼此在选录实践和理论标准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亦展现其善于借鉴而又不囿于门户,勇于突破、较为客观的选录特色。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07,(13):72-76
市委部署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请人民评判,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市委制定《市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暂行办法》;“坚持‘两个务必’,推进富民强市”主题教育活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相似文献   
4.
唐代官修类书《艺文类聚》以其"事居其前,文列于后"之特色别具一格,而其中对于诗的收录,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编纂者的文学趣味以及其文学主张,具备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本文对《艺文类聚》中所选录的鲍照诗做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贤媛》选录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刘向《列女传》选录优秀女子的六大标准为参照系,比较《世说新语.贤媛》与《列女传》、《后汉书.列女传》、《晋书.列女传》在择取材料等方面的异同,可以看到它们在对女子的价值评判准则和审美取向上的差异。三部列女传所体现的思想精髓是儒家传统的伦理规范,重在表彰女子的德行;《世说新语.贤媛》则明显受魏晋时期推崇玄学、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风气的影响,旨在凸显女子的才智。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黄绍筠先后近著《中华古典诗歌吟味》作了初步评介,认为本书是一本诱导国人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书,是一本入选诗作跨越成诗时间长,描写范围广,入选诗人众,入选诗作精的书,是一本笺注深稽博考、解析探赜索隐的书。  相似文献   
7.
清初诗论家陈祚明编选《采菽堂古诗选》时参照了昭明《文选》。陈祚明对《文选》的态度是辩证的。一方面,他认为《文选》鉴裁得当,保存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另一方面,他认为也有一些弊端:以文体为类,一人作品割裂为四五处,不利于读者获得完整的诗史观,反而易于使人剽窃华丽词藻,无法获得"学古之益";选诗过严,漏选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着重于修辞,"未及推其(作者)用心所存";《文选》注专注于典故,不关心选家之心。针对这些问题,陈祚明在分类标准、选录原则与情辞关系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正。  相似文献   
8.
廪生是明代地方学校生员类别之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廪生选录方式多样,但以岁、科两试为主,廪生额数有定,但也时有变化。较之增生、附生等普通生员,明代廪生地位颇高,名望甚隆,享有免费食宿、馔堂会馔等礼遇,但明廷对廪生的管理也极为严苛。与其他生员一样,明代廪生虽然可以选择出贡入仕、纳贡入监、中式举人等仕进之途,但此类出路布满荆棘,均非坦途,很多廪生不得不弃巾裂冠,决绝仕途,转而从事塾师、游幕、医士、儒贾、讼师等社会职业,甚至沦为山人清客。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随着诗学思想由界分唐诗、独尊盛唐向打破疆域、变化融通发展,元和十大诗人诗在唐诗选本中的入选量也表现出由低迷渐次增高的变化.通过对13种具代表性之明清选本所收元和十人2609首诗的分析,一方面见出其与宋元选本的承接和若干差异,另一方面从诗体分布上得出结论:元和十人最被选家看好的诗体是七绝,达658首;以下依次为五古、七古、七律、五律、五绝、五言排律等.而就每种诗体之代表诗人言,七古之韩愈、李贺及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五古之孟郊、柳宗元、韩愈,五言排律之白居易、元稹,七言绝句之王建、刘禹锡,五言律诗之贾岛,均各占胜场.而就总体看,十人的古体选量又远远超过了近体.由此而言,元和十大诗人诗在明清选本中的入选状况和体裁分布,大致与其创作实绩及其在诗学批评领域的相关接受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方盛良 《江淮论坛》2003,(3):139-144
《唐才子诗》是金圣叹批评著作中,唯一的一部以诗歌选本面目出现的文本,但长期以来,它并未如金圣叹小说戏曲等批本那样,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我们今天重读发现,该文本在七律选录标准的确定、分解法的创用、批评内容的展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理应还原其在金圣叹文学批评史乃至我国古代诗歌批评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