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81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3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776篇
社会学   150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首先论述了民间信仰的概念应该是随着研究的进程而不断完善并具有开放性的.然后解释了为什么民间信仰的概念是开放性的.最后通过三个方面对民间信仰概念构建的开放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白昊天 《生存》2020,(5):0225-0225
对于喜欢画画的人而言,如果会有梦想,那个梦想会是什么呢?那定然都是美好的东西吧!我的哥哥姐姐已经去实现她的梦想去了,而我还在织梦……  相似文献   
3.
通过与普通话“造”的对比分析,本文详细描述了东北方言动词“造”的语法及语义特征。文中着重指出其在语法上的独特性:状语、补语、宾语的类型复杂;通常用于完成时态;不能用肯定否定重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并阐述了其在语义上的丰富性,如义项大致可分为三类,修辞效果突出及对宾语、状语、补语具有语义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左传》中神怪部分占比重很大,对此人们看法不一。或以为迷信,或以为虚妄,为信史所不载,并以为此类内容没有价值。神怪是春秋特定时代的产物,不当看作虚妄;社会大变革,不应视为迷信。写史的内在要求,也使神怪的材料有了文学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换韵与情绪宣泄关系十分密切,从王令《梦蝗》诗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从《梦蝗》诗的换韵中人们可以有效地把握王令诗的情绪节奏变化特征,真正理解作为"蓄含悲愤"而又"笔力恣肆"诗人的情绪结构本质。  相似文献   
6.
试谈中国古人的几种梦赵东玉除了有某种严重生理缺陷的人之外,他梦大概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经历。对此,中国古人早已有了较为清醒、自觉的认识。如《墨子·经上》谓:“梦,卧而以为然也。”乃是把梦看做人睡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周礼。春官·大卜》云:“(大...  相似文献   
7.
《梦陔堂文说》是黄承吉晚年的一部力作,在赋学、经学、史学、天文历算等领域具有学术价值。书中所论皆因学术史上富有争议的赋家扬雄而展开,作者重视事件发生的原生态文化环境,论述上形成了重视道之体用,并善于从声音训诂角度追本探源的独特风格。目前文献所记《梦陔堂文说》版本主要有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清道光十一年刻本、清道光中刊咸丰元年印本三种情况。我们认为现存《梦陔堂文说》底本为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有重印本,而清道光十一年刻本之说有误。《梦陔堂文说》刊刻完成部分约占其手稿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当时著名学者刘文淇、刘宝楠、罗士琳等参与了校订工作,这部书是清代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在人类早期四大文明中,是唯一不曾中断者.其强大的文化基因,主要源自七个相互关联的领域.第一,上下七千多年中在超过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广阔的版图中,漫天星斗光耀中华的多元文化在互识互融中,凝聚成共同审美的文化标识——龙凤图腾.第二,"宜鉴于殷,骏命不易"的"殷鉴"之光,孕育出人类文明史上最敢于正视错误、挫折,勇于弃旧图新的中华民族.第三,历史上的万里长城为保护中华文明核心区,并化育游牧民族融入中华文明大家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第四,祭祀文化是凝聚中华多元文化血缘亲情的强力"磁场".第五,汉语言文字是凝聚多元文化形成共同审美的强大"密码".第六,以人为本的中华智库孕育出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第七,广阔的生存版图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客观保障.七个领域的文化基因,涵养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不但保证了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浴火新生、历久弥新,更为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一代女神林青霞以散文集《云去云来》作为自己60岁的生日礼物,她说人生"圆满"了。而读者则可静享林青霞新书:浮华看过,爱怨尝过,女神也终归于平淡了。这是林青霞第二本散文集,字里行间,是"云去云来"之感,平和、自在。对于人是最懂得林青霞写人的每一篇均值激赏,尤其是《窗里窗外》里的《三梦三毛》,有几分现代派小说的感觉。"一次半夜三点接到好像三毛声音的电话,一次梦见‘窗前,一张张信笺和稿纸往下落’,一次梦见‘藤椅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是活跃于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他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宣传者。莎士比亚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被称之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成果如浩海烟云,多不胜数,尤其是在悲剧方面,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广受评论家们的注视。在喜剧方面莎士比亚的成就也极具伟大性,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肯定是具有统一性的,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是因为其精湛的深刻的思想与创作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莎士比亚的喜剧都是以乐观主义做为基调,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对人类光明的前途充满了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