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志清 《中州学刊》2007,(5):200-203
陆游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写实性的品格和形态。国运特点和时代风气,决定了陆游个人的命运,奠定了陆游关注现实生活的自觉,也决定了陆游诗歌创作崇尚写实的特点,形成了他以诗纪实、以诗当史的诗美执著和审美取向,其山水诗与杜甫诗一样具有"史笔"的文本特征,可作为诗之《东京梦华录》来读。  相似文献   
2.
3.
通过查慎行对《瀛奎律髓》中陆游诗歌的评点可以看出,他在章法、用典、字法、句法、对仗等方面对陆游诗歌多有称赏,对陆游学古不化及艺术上的瑕疵亦多有批评,总体上体现出较为客观的批评态度。在查慎行的诗学理论体系中,陆游的地位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查慎行对自己青年时期偶像的批评与颠覆,体现出其晚年诗学理论的转变与成熟。  相似文献   
4.
陆游极其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子孙。晚年为此特写下《放翁家训》一卷,教诫后人。他一生留下的近万首诗作中有约两百首是写给儿孙的,这些诗歌详尽地表达了他的教育观点和对子孙的殷切希望,生动再现出陆氏家庭教育的场景。本文试以陆游作品为文本依据,探询陆游的家庭教育情况,折射其家庭教育观。  相似文献   
5.
6.
陆游把梅花的形象安排在主语位置,体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梅花作为施动者,具有一种动态的主动性.使用静态动词或省略动词,营造凝固的画面,突显梅花给人的即时印象.采用倒装句式,破坏词语结合的固定模式,突出梅中蕴涵的丰富思想和感情.  相似文献   
7.
韩立平 《学术探索》2010,(3):134-140
久为学界所忽略的韩元吉,被南宋人视为“一代冠冕”,诗歌多寓山河家国之感,苍郁俊劲、清腴朗润,成就与“中兴四大家”相伯仲。其诗学渊源得叶梦得指授,复影响陆游等中兴诗人,诗风蕲向“腴润”,对南宋诗坛“唐音”之复归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8.
陆游一生的闲居心态复杂多变,田园诗风亦随之嬗变.隆兴元年和乾道二年两次罢归,陆游强作欢颜,诗风在旷达中蕴涵着感伤.淳熙八年,陆游再度闲居,内心极其痛苦,诗中时有抑郁不平之气;两年后心态略有放松,诗风也变得轻快自在.淳熙十六年起,陆游又谪居12年.起初心态消极,诗风萧散疏淡;次年心态开始平和,描写个人生活情趣均清新纯明,刻画乡村风土人情皆情真语朴;庆元党禁期间,因刻意摆脱政治,诗风益发和平粹美;致仕后心态闲适淡泊,诗风也恬淡清旷.嘉泰三年后,暮年诗人对故乡更为眷恋,诗风愈趋平淡古朴;渴望收复中原的心态益发迫切,诗风又显得劲健昂扬.陆游的创作极大丰富了古代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为这一诗歌题材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陆游在四川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八年时光,留下了大量描写蜀地生活的作品。本文以陆游描写川菜的诗歌作为切入点,展现宋代川菜的一些特色风味,并分析陆游入蜀后饮食习惯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四川文化资源意义作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0.
陆诗地名释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诗歌注释中 ,地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其正确与否 ,不但关系到对该诗作的注解 ,而且往往涉及到诗人行踪及其对诗人的整体研究。本文就陆游诗作中常见的地名 ,有选择地作些释疑工作 ,旨在给陆游研究者作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