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友》2014,(1)
正人到六十满花甲。有人说,六十不算老,花甲作花年。也有人说,六十是雪中红梅,人生的第二青春。还有人说,百岁皆花期,六十又逢春。这些话表达的都是老人"壮心未与年俱老""老树根深更著花",一切"从头开始",开创人生第二春的雄心壮志。"从头开始",意味着不满足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就,要超越自我,再创佳绩,让人生更精彩。以中外成功者为例:牛顿在发现第一定律后,接着又发现第二、第三定律;莎士比亚成功写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后,再创作了《哈姆雷特》;陈景润完成"1+3"论证后,更痴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从周围的普通老人,到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巴金、拳王阿里、凯瑟琳·赫本、希特勒……我们都看到了它的表现。而制服它,似乎还缺少更成熟的方法,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是全世界有关学科专家一致的心愿。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4月11日被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  相似文献   
3.
陈景润是中国“科学英雄”形象的代表性符号,其建构体系是中国“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论的典型范式。本文从历史学视角出发,探讨陈景润“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的起源;从核心要素、特殊要素与宏观体系三个层面阐释该形象建构体系的建构要素;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总结“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念指导下文学艺术、美术、舞台艺术与影视艺术中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从社会学与受众理论出发,对当前中国“科学英雄”形象建构理念的革新进行阐释。陈景润的“科学英雄”形象建构在当前已经到了一个重新申明建构理念并完善和确立建构路径的最佳时机,如何继承和发扬“科学英雄”建构理念,将是学界要面临的一项系统性课题。  相似文献   
4.
专注的魔力     
《人才瞭望》2016,(4):67
有个故事说,从前印度有位国王想试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便派人到牢房里抓来一个被判了死刑的囚犯,这个囚犯原是一位大臣.国王说:“现在你就要被处死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一线生机,如果你手里捧着一碗油,顶在头上,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绕一圈,能不洒落一滴的话,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相似文献   
5.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苗伟东 《领导文萃》2011,(21):53-56
1975年7月,胡耀邦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负责中科院的整顿工作。这时的中科院,由于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成为重灾区。很多科学家受到迫害,科研人员被下放的和被劳动改造的,占科研队伍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7.
谈到科学进展人们往往会用到“日新月异”一词,而很少注意到科学家这个群体也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科学家仍然是一群学问高深。埋首于书堆、文献,或朝夕与实验室仪器为伴的“白大褂们”。谈起科学家,许多50年代出生的人的脑海里会想到竺可桢、童第周、苏步青、谢希德、黄昆、陈景润等一批学者。应该说这几代科学家尽管所处时代和各自的风格不同,但大都靠个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萨苏 《中外书摘》2006,(5):12-15
少时在科学院长大,有不少面对一些“传奇”人物的机会,现在想想,他们在生活中其实也多显得平凡。华罗庚,我印象中是个拄着拐棍在楼群里散步的胖老头儿,旁若无人而大家都自觉给他让道——汽车和马就不让了。杨乐,像个温和的中学老师,萨1987年参加世界和平年知识竞赛,有一道题是杨乐的成就,就是利用萨爹在大街上抓到他问出了答案,对了,他是走路上班。  相似文献   
9.
“人才兴国”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真正提出来是改革开放以后。而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应为提出“人才兴国”战略的第一人。这从他对待像陈景润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生活关注态度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当别人还在为什么“白专红专”争论,说“陈景润走白专道路”的时候,邓小平就说:“什么白专道路,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强。”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研究、探索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甚至有所创造发明。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最初就是从兴趣开始他的事业而直到成功的。例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因为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引起了他的兴趣,一直把他引上了数学研究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