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1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433篇
社会学   182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记是文章的一种体裁,是记录自己在一天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的。坚持写日记,可以使我们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好习惯,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那么,怎样写日记呢?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日记     
王大庆 《老年世界》2007,(23):15-15
母亲文化不高,仅读过5年私塾,却爱好写日记。每天晚上,母亲收拾好桌碗后,便戴起老花眼镜,蜷伏在桌边,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简练质朴的文字记录在她的日记中。从母亲退休的那年起,她老人家就开始写日记,每年厚厚的一大本,至今已写了30本。  相似文献   
3.
明治九年(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使清朝的日本名学竹添井井万里入蜀,顺游上海,最后用汉写成《栈云峡雨日记》两卷。本指出这是域外学所写的不可多得的连云栈献,值得国人重视。竹添还善诗,并对行纪体例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学写日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训练。此次教学,我在习作格式上没做过多的讲解和强调,因为学生训练日记将近一年了(三年级第一学期已写)。因此,我只是将例文与前面的习作进行了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点,提醒学生注意格式的写法。但在内容上,我对提供的例文做了细致地指导。如:针对学生平时日记内容的不具体,就如何才能把要表达的事情写具体上下功夫;针对学生平时日记无话可说,就如何留心周围的事物,即选材方面上下功夫。还有写日记对提高自身的语言积累与语言表达也做了必要讲解……但当由指导环节转入到书面表达环节时,学…  相似文献   
5.
从新中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出来的雷锋,恰是一个“共和国长子”式的角色,他代表了“无私奉献”的红色一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对于中国当代年轻人来讲,显得神秘而遥远。雷锋在当年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他其实是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喜爱文艺、写诗、学开汽车、参加解放军,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陈宝兰 《社科纵横》2004,19(3):139-139
通过心理日记 ,师生之间可以保持较好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在《分阶段有重点英语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对第二阶段即词汇扩展阶段的教学进行研究 ,认为 :首先要从理念上纠正学生对“记单词”的看法和认识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进一些有效的方法 ,以启发和督促学生 ,使这一阶段的教学更有效和更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钟万根 《老年人》2007,(1):31-31
平江县委老干部局局长张满兰,身上总是揣着一个笔记本,2005年上任以来,她已经记下了厚厚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录的都是老干部反映的大小事情。  相似文献   
9.
校名“百色学院”四字系集一代伟人邓小平手迹而成。“百色”二字源于邓小平为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六十周年的题词,“学”字源于邓小平为学习雷锋活动的题词,“院”字源于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对云南省政府关于民族自治区名称等问题请示的批复文电。集字者:百色学院党委书  相似文献   
10.
蔺敞  杨要杰 《决策探索》2008,(20):46-46
班级日记是在借鉴中小学班级日志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作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创新出的一种学生工作的新形式和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